Monthly Archives: 九月 2006

聽經札記-50

△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,虛幻不實,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,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,勿令間斷,復於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一心專念,亦不分別誰是念、誰是佛,但會念即是佛、佛外無念,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,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,念到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,與一真法界相應,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。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
 
△一般人混混沌沌,不知不覺,迷惑顛倒,醉生夢死,父母未生前在何處,將來到那裏去,沒有想過,也不去想,想到的是如何賺錢,升官發財,爭名奪利,成家立業,為此短短數十年的生命,勞碌奔波,造諸眾惡,此種種作為皆是趨向於煩惱的道路,唯有一條安樂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,此是正路,正路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不著相,此康莊大道,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福德均在其中。可惜世人愚昧無知,不聞佛法,無得救之機緣,實在是冤枉極了
△依文字起觀照,佛的一切經典全是由真性理體中流露出來的,全屬般若,不懂般若即無法學大乘,觀照就是般若現前,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來少分
..摘自聽經札記

聽經札記-49

△學佛必須有清淨信心才算入門,清淨信是對於三寶全誠懇信,絕不為境界所動搖,信而不能深解,無法得益,不解其義則不能行,對於大乘經典要深入體會。在歷史上頓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,修大乘法應在五欲六塵中修,在根塵相接時用寂照的功夫,寂是心如如不動,照是境界歷歷分明,心若不能寂照,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。走小乘路對不起佛菩薩,研究經教隨文入觀,能入進去即是佛的境界,入要修行,般若經中所教的修學方法是不執著。
 
△學佛之人看到無量無邊法門不知從何處學起,殊不知法門雖多,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,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。經云:譬如良沃田,所種必滋長,如是淨心地,出生諸佛法。」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,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,佛法與世間法不同,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,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,只能學一門,學佛若有成就,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
△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,菩提者覺、平等、慈悲義。若著相則其心非覺、非平等、非無緣慈、非同體悲,雖曰發心,其所發者不能稱為菩提心,故離一切相才能發菩提心
摘自聽經札記

聽經札記-48

△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,就被圈住了,應當作旅館,住一天算一天,就自在了。在家人如此,出家人更要作此想,如以為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。自己如果有一個住處就不能遍法界現身,現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,一切相重在受用,不在所有權,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。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,保養修理還要洗車擦車上油,繳各種捐稅,辦理保險,種種手續麻煩極了,若要雇司機開車還要替他安排宿舍,問題更多,等於替車服務,被他拖累,不如坐計程車,招手即來,付錢即去,不必煩心,我用他,不讓他用我,豈不自在?(在臺灣是如此,但在美國又不同,美國計程車少且貴,如無自備車寸步難行。)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,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也不要納房捐,我活著的時候用牠,死後誰住都行,豈不自在,何必買房子為兒女置產業,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,他如果有福報,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?

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為自了,原為度眾生,方與彌陀本願相合,修淨土法門正為滿此大願,若僅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,不能滿願。

..摘自聽經札記

聽經札記-47

△華嚴經是經中之王,其餘經均是眷屬經,十大願王又是華嚴經的樞紐,其第一條即是禮敬諸佛,可見其重要性。世間人不依十大願王立身行事,而日日營求名聞利養,被其奴役指使而不自覺,誠屬迷惑顛倒,須知能捨盡一切即能得到一切。凡夫不敢如此作,因其疑關打不破,菩提心是清淨心,一點妄念都沒有,如想這一生成就,就得把自己身心生死得失利害一齊拋開,有如此清淨心,自己本有的福與智才無有邊際。善人被人欺是一時的,惡人作惡得便宜亦是一時的,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因為被人輕賤毀謗,亦可重報輕受。世間事那一件值得重視,那一件事能夠了生死,如此一想就容易放下了
△十大願王中的稱讚如來,一切佛之名號以及一切善法無一不是稱讚如來,華嚴經境界實在廣大,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。心、願、行、與佛相應即真是菩薩應世,與佛相應即是與法相應,名聞利養真害死人,稍一沾染即與法性背道而馳
△消業要心境都看空了,好壞均不執著,保持平靜心才能消舊業,環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業,環境壞怨天尤人也是造業,不讀大經大論焉能懂得
.摘自聽經札記

[聽經札記]-46

△娑婆世界,眾苦充滿,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,如僅以欣厭心求往生,恐難達到願望,必須發菩提心,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中說下品下生也要發菩提心。到極樂世界是留學,等學成之後再回來度眾生,再來是願力不是業力,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,不是圖享受,而是為度生。經云:寧代諸眾生,永受輪迴苦,終不捨如來,而求於少樂。寧惡道多劫,受苦聞佛名,不願生善道,暫時不聞佛。寧地獄多劫,受苦常見佛,不願離三塗,生無佛法處。
 
△回向太妙了,小小一點善事如用回向可以發展到盡虛空遍法界,凡夫心量太小了,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開,粗心大意,聽經時融會貫通,出了講堂全忘了,實在說經本下課時才用得上,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,雖以一文布施,其功德亦無量,相隨心轉,六塵均是相,如燒一炷香,回向法界,則遍法界均香,莫小看呀!
 
△有出家人不肯講經,他以為自己沒有修證、沒有福德接引信徒,無資格講經,其實我們只要根據古人註疏解釋,知多少講多少,既可弘法利生,復可使自己速得成就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45

△恭敬者、虔誠也。即一心皈命之意,蓋三業以意業為主,攝心歸一,不向外馳謂之恭敬。若但理髮洗澡,華服盛裝,而妄想紛飛,不能謂之恭敬。合掌頂禮表身業虔誠,稱念聖號,讚揚功德,表口業清淨。心中一塵不染表意業恭敬。
 
△百千萬劫難遇到佛,聞到佛名字都很難,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,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不聞佛名,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,現值末法時期,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,在這個期間眾生如何能得度。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,務自珍惜,多多勸人念佛,親近佛法,口頭勸,文字勸,以此因緣,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。
 
△佛出興於世,對於眾生的恩德太大了,經典中至高無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,得度的因緣,佛不說、我們再聰明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。人身本來是為受報而來,是為酬業而來,被業力牽著走,太苦了,我們必須發菩提心,使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,我活著是為了度一切眾生,不為我自己,心量展開,即得自在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44

△極樂世界是淨業修成的,生到極樂世界即相好光明,一到極樂世界即開端,有進無退,當生成就,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,唯佛與佛方能了知其真相,所以阿彌陀經中說: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舍利弗、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。普通俗人讀了阿彌陀經即能相信真實有一個極樂世界,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緣所致,也是有來歷的人。
△經云:「智身無所著,遠離於身相。」智身指佛而言,佛絕無執著,一切不染著,我們對過去的事不要回憶,對未來的事亦不要想像,現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,則三世均斷了,三世斷則無輪迴,讀經一二句,若能體會實行,一生受用不盡。
 
△不著有為即不執著,不著無為是什麼都要做,如此才能入菩薩道,有為法包括甚廣,百法明門論中前九十六條均屬有為法,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定是虛妄的,凡夫迷在其中,不覺知,有大智慧才能照破,一切有為法均無自性,有用無體,徹底虛妄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43

△學佛之人決不能離開佛菩薩,離開就要退轉,現在佛已不在世間,經中開示,如能每日讀誦大乘經典即能常常啟發清淨信心,故學佛之人每日誦經實有必要,世間上的事,生活過得去就算了,不必費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塵上。
 
△念佛功夫雖未至念而無念,但能行願真切,仗彌陀悲願力,亦蒙佛接引,往生極樂,到了極樂世界即不退轉,不退是初住地位,念佛一生即可辦到,若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,此方便之方便,今幸聞此法,豈可交臂失之。
△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,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,行於生死中是大悲心,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,與凡夫一樣,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,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,即可轉變境界,由現在起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,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,大菩薩照顧小菩薩,小菩薩有隔陰之迷,經大菩薩一點破,恍然大悟,其願力再超過業力,又是一個再來的人,轉凡入聖就在此時,不要等來生。
△度眾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,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42

△正念即是禪定,亦稱三昧,亦稱正定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靜是寂,慮是照,心無散亂即得正定,心不隨境界轉即是禪定,此非易事,學佛欲有成就,捨此無他法。淨土法門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方便之方便,但離開禪定還是不成,一心不亂為淨土法門之要件,不得一心即不能成就。
 
△世間的善人是一個地方的福田,他可以感化一個地區的民眾使其棄惡向善,故善人是國家之寶,羅漢辟支佛均是人間的福田,而佛則是最上的福田,種因必得果報,布施是種福田,財法無畏無論那種布施,只要清淨均可得無量福。布施是破慳貪的,佛教我們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煩惱,因為慳貪是主要的煩惱,古德說佛法無他只有一布施,通常說修六度,修一個布施即可圓攝六度。
 
△佛的相好光明莊嚴,凝光如滿月,曩劫因修忍,滿月言其絲毫無欠缺,佛在過去世中修忍辱波羅密,相好是修忍辱的果報,正報莊嚴以忍為主,依報莊嚴以布施為主,如在忍辱上用功,入道不難,忍辱能感動人、教化人,無緣無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,能忍實對自己有利益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聽經札記-41

△六道有情眾生對自己看法不同,對環境看法亦不同,隨心的境界而轉,所以人必須要求學,求開智慧,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,佛是大智大覺,我們接受佛的教育之後對於宇宙人生比較清楚深入,使我們的觀念與佛的觀念漸漸相近才能得益
△凡夫對於境界未能了達深悉,以致放不下,迷在裏面,被境界牽著走,一落在分別上即造業,隨業流轉,不能出苦。了達境界,對事事物物樣樣清楚,看的真切,如在夢中自己知是夢境,苦樂不覺,心中清淨不染,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,人生數十年光陰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樣是真的,何嘗不能當作夢想
 
△六趣眾生無量無邊,佛以神力常隨不捨,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議,但佛不度無緣之人,無緣之人不接受佛的教誨,在其本身方面有障礙,有人不欲生天,以為高不可攀,來生仍欲作人,佛即教其持五戒,其實五戒亦是無上菩提的基礎,佛度化眾生均用善法,善法均是為了成就眾生,若用嚴厲手段對待眾生而使其改過遷善者亦屬善法,父母教誡子女,態度雖惡劣而仍屬善法,誠如經中所說,悉以善法方便攝取令其修習清淨之業
..摘自聽經札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