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八月 2006

[聽經札記]-20

△可作世間事,莫存世間意。要想成就,就要一切放下,世間事還是要作,並且要認真去作,但心不要落印象,佛法是活的,本無定法,原理原則不變,度化眾生的技術方法隨時變化。
△欲開智慧須先捨,捨分別心、捨妄念、捨得乾乾淨淨才自在,有一絲毫障礙即不得清淨,清淨是福報,清淨生智慧,否則無論如何修均屬人天有漏福報。
 
△煩惱重的人障礙多,煩惱中以瞋恚最重,所謂火燒功德林,火指瞋毒而言,凡夫平常散亂心經過常久的修持而始養成定的心,很不容易,但是一念瞋心起,一切功夫都完了,定力也就跟著失去了,所以在六度中禪定之前是忍辱,修忍辱度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能發脾氣。若就六道輪迴上說,無明最重,有無明即起惑,起惑便生我執,有我執便生愛取有,此是生死根本,要學佛,這兩個冤家,無明及愛必須克服,斷無明,斷愛取,否則不能出三界,不能生西方,慈悲並不含有愛在內,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,換言之,即由純理智生出來的,而愛是由感情裏發出來的,佛是無緣大慈、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大慈,情愛不斷,生死不了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9

△欲報父母恩亦得先生極樂世界,到那時就有天眼通,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,再去救度他們,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,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,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。所以現在要死心踏地的老實念佛,不但世緣要放下,佛法的緣也要放下,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,要專修淨土,歷代祖師均如此說,賓主要分清,念佛是主行
 
△財色名食睡謂之五蓋,蓋覆我們的智慧,但食睡二者不能或缺,虛雲年譜中載師有一次入定二十餘日,不吃不喝,可見禪定中的滋味非凡夫所能了解,入定非睡覺,禪定能滋養精神。凡夫為什麼離不開食睡,是身為形役,心被身轉,修行人身體隨著心轉,身體聽心的話,心的營養須要禪定,身體像一部機器,心要靜,身要動,用功時求一心不亂,是要心靜,坐久了,起來經行,拜佛若干拜,是要身動,世人顛倒,心動身不動,日常生活需要人侍候,自己身子不動,但是心一天到晚打妄想
 
△菩薩道非常遙遠,如有一念厭倦之心即不能滿菩提願,菩薩永遠沒有休息,身體如同機器一樣,用壞了再換一部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8

△施無傲心,即布施時無傲慢心,把對像看作佛菩薩,則心與佛同,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。布施有因同果不同者,即是心不同,一個是傲慢心,一個是恭敬心。

△人生短暫,一晃就過,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,若欲往生必須求解,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,否則必須聽經,以免盲修瞎練,一定要懂理,否則不能成就。

△永明延壽大師是彌陀化身,指示禪淨雙修是對禪人說的,並非對修淨土人說的,當唐宋時代參禪人多,念佛人少,如對禪家說,勸其改修淨土,恐怕他們誤會認為看不起他們,他們未必能接受,故勸其禪淨雙修,實不得已也。

△世間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,才能發勇猛精進心,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,往生淨土,對修行人而言,也是一種增上緣,如果環境好,有財力,可以作功德,行布施,救濟人,護持佛法,故無論環境好與壞都是學佛的增上緣。

△念佛就是修止觀,念佛放下萬緣即是止,放下萬緣再提起一聲佛號,清清楚楚即是觀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7

△念佛求往生不要說再等幾年,再等幾年就來不及了,果能對四諦法(苦、集、滅、道)有深切的了解,一定可以放下了,如果說已經看破而仍然放不下,實在未看破,所謂知難行易,真實不虛。
 
△以深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,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,必須有恆心,一曝十寒,無濟於事。
 
△七聖財:(1)信、指真如本性,相信自己能成佛,真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。(2)戒、戒是防非止惡。(3)聞、博學多聞,能開智慧,有智慧才能斷煩惱、破無明。(4)捨、看破還要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身心自在,無牽無掛。(5)慧、佛的知見,不會有錯。(6)慚、自己善根的力量,不敢作錯事。(7)愧、怕輿論責備,作事對得起父母,對得起他人。
 
△往生是彈指間事,一剎那間,如有貪戀,則不能往生變為中陰身,作了中陰身即無往生之望,密宗雖有中陰身救度法,但太無把握。
△有道就有魔,內魔比外魔厲害,財色名食睡貪瞋痴慢疑是內魔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6

△十二因緣中之愛、取、有三個東西最壞,其餘九個有的是果,有的是過去的因,只有接受,無法變更,真正能下手能夠轉變的只有這三個東西:(1)愛、貪染五欲等事。(2)取、於諸境生取著心。(3)有、作有漏因,招未來之果。

△法如是即法爾如是,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。

△從前不管學大小乘均由四念處修起,即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四念處也有藏、通、別、圓。修淨土法門果然能老實念佛,四聖諦均在一句佛號之中,心與善惡業均不相應,才可以住生。

△經云:「眾生無有生」,是見眾生與真如理體無二,無生法忍是初住菩薩破無明見法身,忍是認可之意,忍亦作定解,有安住之意。初住菩薩位子不簡單,是多生多劫修的,修淨土的人當生即可帶業往生,花開見佛悟無生,與初住菩薩地位相等,比阿羅漢高的太多了,修淨土能得到這樣的便宜,使人難以相信,所以彌陀經上說:「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。」

△念念相繼,風吹不動,雨打不透,六度都不要,那有惡業可作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5

△人生有八苦,遭遇最悲慘的環境,果能一生受盡就解脫了,也不算苦,地獄之苦更甚,果能下了地獄,經過很長的時間把他受完,就得到了解脫,也還算有期限,並不太可怕。最可怕的是輪迴之苦,沒有完,永無止境,起惑造業受報,六道輪迴頭出頭沒,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!

△近有某法師得中風,昏迷不省七日,終告不治,生前心地良善,未出家時即喜作一切功德,出家後更是眾善奉行,但有一點放不下,即擬多儲蓄一點錢,自己蓋個茅蓬,安心修行,不料所願未達,即行辭世,臨終未能一心不亂,往生當無把握,來生富貴可以逆料,惜哉!佛說人生呼吸間我們絕不可等待事業有所成就再修行,時間已不許可,必須現在立刻一切放下,專心念佛,此位法師是對我們現身說法。

△佛所說法都是藥方,病好了,藥方也不要了,所以世間法要捨,出世間法也要捨。

△三昧即大定,定才是真心,心定下來才與佛相應,妄心是動的,不能與佛相應,諸佛冥冥中對我們加被,加被的條件是至誠恭敬,常存敬畏之心才能得到利益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4

△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,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,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

△果報從修行來的,果就是證,修學佛法的步驟是信解行證。修行人多,證果者少,就是進進退退,不能精進。八地菩薩是不動地,才無退轉,七地以下都是進進退退。

△學佛人有的欲消除罪障,有的欲修定功,有的欲念佛求往生,無非均為自己求解脫而未有救度一切眾生之心,如真能如四宏誓願的發心,才可以與毘盧遮那佛相應,要有廣大心量才與一乘圓教相應。華嚴是主經,其餘均是眷屬經,所以有五乘的說法,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,真實法是一乘圓教,歷代祖師認定華嚴經是圓教大法。

△常樂我淨真實善略釋:(1)常、不變義,永遠是這個樣子。(2)樂、安穩也,身心皆得安穩。(3)我、自在義。(4)淨、一切不染,不但煩惱不染,連聲聞緣覺都不染。(5)真、離妄也,離一切相。(6)實、不假也,不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。(7)善、恆順一切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。十方一切諸佛均如此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3

△普入一切佛平等性,大定的定體即平等性,心不平想入定無有是處,心不平修定決不會成功。後後勝前前,忍辱度不能修,禪定決不會成功,有分別就不平等。
△一切言詞海,佛所說法具是一切眾生所有言詞,語言沒有隔閡,一切十方諸佛說法是使眾生離煩惱得菩提。
 
△佛是神通自在,亦是眾生之本能,我們不能現前,因佛無執著,我們有執著,如何打破執著,一切境界不動心即可,佛不隨境界轉。
 
△冤家惡人加害於我,不能起怨恨之心,我現在學菩薩還能有報復心嗎?
 
△觀照是功夫,分別是情識,既然是分別,經中所說的境界我們不能了解,日常行住坐臥處處要起覺照,你的心不要隨境界轉,照是真明了,境界現前不動心。
 
△修十波羅密主要是對治煩惱,如六度中之布施治慳貪,貪是一切煩惱中之根本煩惱,一切壞事均由貪字而來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得到自在,佛說不虛,必依佛說,佛菩薩要靠不住,人更靠不住。淨法師出家六年將自己所有布施得乾乾淨淨,後來真有感應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2

△十大願王是把無量無邊的願歸納為十條,若擴充之無有限量。
 
△不念佛還好,愈念念頭愈多,不要怕,仍然念,自然慢慢念頭就會息滅了,千萬不要不念。
 
△章嘉大師說,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業障所障礙,業障可以消除,如不退轉必能如願,若修三年五載無感應以為佛菩薩不靈即退了道心必致失誤,不要因一點小小挫折即退道心。佛菩薩念念之中均在加被眾生,若發大心佛菩薩不加被,天龍八部也來維護。
 
△眾生業力不等,所現國土就有淨穢不同,直心、深心、菩提心是菩薩淨土,所以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,佛菩薩無非利益一切眾生,在三寶面前供一朵花,供一盞燈,即為生佛國之因,但並非今生今世即生佛國,不過有此種子而已,寫經、造佛像、造塔、至誠恭敬生歡喜心均為生佛國之因。
 
△皈依三寶,守清淨戒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精進不退,這都是淨業,有淨業方與阿彌陀佛相應。
 
△對佛所說法依教奉行是真皈依,真皈依有三十六位天神保護,若不依教奉行,稱之為冒牌佛弟子。
..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1

△往一切剎諸如來所,參訪善智識,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彌陀佛外,並可親近諸佛如來,此係四地菩薩的境界,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,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佔了便宜了,而不肯死心踏地的念佛,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,實在是自暴自棄了。
 
△境界現前,趕緊不要隨他轉,要不著相,反妄歸真,小部經論既的太簡單,並非不完全,大經經文長,說的透徹,必須在大經大論上下功夫,菩薩到了此種最高境界尚且「各各聽法生歡喜」。
 
△不論世出世間,願為最要,願是志願,華嚴經當機上首普賢菩薩有大行大願,是十大願王。「已入普賢廣大願」是已經如同普賢的大願。
 
△對於佛菩薩的教誨全誠深信,依教奉行謂之信。唯有敬信才能發菩提心,唯有發菩提心才能成無上道,發菩提心之後要學菩薩行,以菩薩行作為我們的榜樣。
 
△六度,後後勝前前,布施必須要捨得,放得下,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也沒有一樣可以留戀的,自然而生的才是無住生心,若住一切法即不住般若波羅密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