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二月 2007

[聽經札記]-205

△古德傳記中載南山律師遇天人,天人說南閻浮提洲犯罪的人太多,但有一樣好處即勸其為善尚能聽得進去,故佛在涅槃時特別囑咐守護修道人。凡夫修道,內有煩惱魔,外有境界引誘,欲求持戒清淨,殊非易事,只要能覺悟、能懺侮,不破根本大戒,不斷精進,六根清淨,即不為外緣所染,故曰破戒有救,破見無救。
△凡夫自無始以來在三界六道熏習的都是感情,立時斷掉,談何容易,必須聽經研教慢慢熏習,感情是假的,不通教理的人臨命終時,對親眷恩情不斷,無法放下,難望超生善處。學道要少攀緣,斷情不斷慈悲心,增長菩提心,將世間意識斷除,沒有人情的牽累,沒有物質的掛念,才有成就。
△達摩祖師教法是觀心,心要極靜才行,後來人心漸鈍,難於成就,祖師們乃教人改參話頭,其實參話頭與念佛法門相類似,而參話頭如不破本參,不易成就,念佛果然功夫打成一片,亦能帶業往生,謂之二力法門,此功德之殊勝又非其他法門所可比擬,我們如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即應老實念佛,專心念佛亦接近第一義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04

△現在我們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籌量,一切煩惱由此而生,佛法教人破執著,此與外道處處執著恰好相反。心念念向外執著,則迷惑顛倒,沉淪三界六道無法出離。修淨土法門放下一切萬緣,不但五欲六塵不攀緣,弘法利生也不攀緣,把心拴在阿彌陀佛聖號上,綿綿密密,功夫純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亂,生死可得自在。
 
△研究教理而開的智慧是由求解的路子走比較快,但有危險,用之不當即遭罪過,由修定而得到的智慧比較穩當。智慧人人本具,被煩惱所蓋而不能表現,把煩惱去掉,智慧即現前;去執著即可以斷煩惱,不起分別心即可以不執著,其功效不可思議。分別心是用第六意識心,是情識作主,執著斷掉,般若智慧即當家。
△菩薩行住坐臥均在定中,出定入定,動靜一如,極用自在,面壁九年是初學修定的方法,菩薩在定中對一切眾生作廣大的開示,在十方世界中普現無量無邊的應身,菩薩心之動是定中之動,實際上還在定。凡夫求感應求不到的時候,切莫懷疑,要自己反醒改過,懺除業障,業障消除,感應即現前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03

△墮入無間地獄受報情況:(1)惡人命終之後不經過中陰身之階段直下地獄。(2)受苦無間,不間斷,無一剎那時間停止受苦。(3)時無間,期限甚長,以劫計,連續不斷。(4)命無間,在地獄時受刑而死但被業風一吹又活,再受苦。(5)刑無間,各種刑罰同時受之,地獄是化生,各受各苦,各不相礙。
△信解行三事不能說有無次序,說同時並進亦可,學人須先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,亦必先明佛法真實義而後方能真實修行,但若行的不夠,障深慧淺,即不能了解真實義,有解有行,信心才能堅固,三事互有牽連,並無先後次第之分。真實依教作到謂之行,真實見到佛理謂之解,真實了達三寶之益謂之信,故其中皆已含有證的意義在內,若論實際無往而非證。
△凡夫為夙業所牽,奔走衣食,誰都不免,為了生活而忘卻自己的真如本性固不可,若為擺脫塵勞不能隨意而生厭世之心亦不可,在善於利用環境,隨處都是道場,於對境隨緣時,歷事練心,將經中要旨融會體驗到實際生活方面,測驗自己是否能切實依教奉行,此是修行最要一著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02

△世間人的財物為五家所共有:(1)水(2)火(3)官府或國王(4)盜賊(5)敗家子,原本是無常的,沒有不可強求,有了要會培福,明乎此、方肯布施。貪慳是俱生的煩惱,布施對治貪慳,欲求脫離三界苦海必須廣行六度而心無著,佛經千言萬語無非令人將世間一切放下,讀經是求解屬理,日常行施而不著相屬事,理事圓融,方得受用。
△行布施並不以所施數字多寡作為功德之大小,要看施者是否已盡到最大的能力,例如某甲有財產一千萬布施一萬,等於布施千分之一,某乙有財產一萬布施一百,等於布施百分之一,乙之功德大於甲之功德十倍。此外發心之誠意如何?亦足以影響功德之大小,窮人布施多份含有恭敬心,富人布施難免雜有傲慢心。
△在萬事萬法上不論正報依報菩薩都能入定出定,一切萬法皆是菩薩身:(1)普遍十方一切剎土諸佛世界,(2)遍十方塵剎中之一切事物,(3)遍一切塵毛極微細之處,不但出入自在而且圓滿周遍。菩薩已證法身,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,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,同時亦在娑婆世界,十方剎土,依正莊嚴,無在而無不在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01

△智慧之火燄能消滅煩惱,修行講開智慧,智慧能斷煩惱,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,其餘任何法門無此方便。淨土是二力法門,佛力加被我們,我們自己現前要有一念清淨心,否則不能去,現前一念清淨是伏惑而不是斷惑,是用石頭壓草的辦法,斷作不到,伏可以作到,以理智克服感情,世間事要看破,名聞利養決定不能牽掛,臨命終時才有把握,但須家人也懂佛理,不要惱害,才能往生。
△一般學者把佛教經典作世間學問研究,謂之佛學,說食數寶,得不到真實利益。學佛則不同,是要學佛的學問、道德、行為以及佛的大慈大悲大行大願,要同佛一樣。例如在二六時中舉心動念學華嚴經淨行品之行為即是普賢菩薩,身口意與佛菩薩相應,即蒙佛加被。凡是經典上所說的行門與果證凡夫都能作得到,佛經如與我們無益,佛也不會對我們說的。
△忍包括範圍很廣,瞋恚是根本煩惱之一,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了定,不能忍辱無法修定。在六度中,禪定是在忍辱之後,一步一步修的,世間法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00

△佛經浩如煙海,如何能深入經藏,一般人均有畏懼之心,但若得到無師智則一通一切通,如何得到無師智,要與佛菩薩感應道交,如何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,要以誠敬二字學佛。印光大師曰:「入道多門,唯人志趣,了無一定之法,其一定者,曰誠曰恭敬,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,皆不能易也。」

△苦的種類甚多,有環境之苦,有自然之苦,有眾生惱害之苦,凡夫遇到小的苦尚可忍受,至於大的苦、長時間的苦很難承當,而且容易退失道心,認為佛菩薩不靈,佛教我們以苦為師,知苦才想厭離塵世,比苦更可怕的是樂,生活優裕,一切自在,修行是苦事,富貴修道難,有財富者更無暇修道,所以學佛人遇到樂也不要動搖自己的志願,不攀緣,不動心,心作得了主,才能得到佛法的實益。

△佛在一切處所教化眾生無有疲厭,因其無功用道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欲有所收穫,常不能滿意必致灰心,佛盡心盡力教化眾生什麼都不要,為眾生工作而不求代價,不厭煩不疲倦。學佛人在家在社會,盡心供獻自己的能力,不計報酬,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,能如此則自無疲厭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99

△三乘教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聞佛所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,斷煩惱,了分段生死者為聲聞乘。聞佛所說十二因緣而悟道者,有師承的為緣覺乘、無師自修的為獨覺乘。修六度萬行、圓滿二利而到佛果者為菩薩乘。凡夫修行應加人天乘要講五乘,人乘修五戒,天乘修十善、四禪八定、慈悲喜捨,人道若無成就,以上各乘更不必談。
△四種世人:(1)從冥入冥、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,今生福薄,不知修善,反而怨天尤人,多造眾惡,來生又墮入三惡道。(2)從冥入明、過去生中未曾培福,今生貧窮下賤,尚知因果報應,努力修善,來生自有好報。(3)從明入冥、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,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,多造眾惡,命終必墮惡道。(4)從明入明、宿有善根福德,今生又知供養三寶,眾善奉行,生生積福,永遠享受不盡。
△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,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,世人以歌舞為樂,學佛人以寂靜為樂,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,各修各的,安寂肅靜,其樂無窮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98

△世間大富貴人莫過於大梵天及摩醯首羅天,福報最大,但此二天心中有染,不清淨,仍屬凡夫。佛在世時國王大臣替佛造的精舍,富麗堂皇,猶如宮殿,但佛不執著,不染著,佛照見五蘊皆空而不壞其相,福德清淨故不住生死。佛經背得很熟也不能入佛的境界,若真受持是離世清淨(因)不住生死(果),了生死不是什麼玄妙的事,對世間不貪愛不染著就是離世,起惑造業就是染著。
△學佛、菩提心太重要了,下品下生,生凡聖同居土也要發菩提心,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,不是二乘人的境界,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。犧牲自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受苦受難也情願。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眾生為己任,此心還是發的太小了。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都要度,雖一時辦不到,但不能無此願,有此願,終有達到之一日。如果處處為自己打算,連二乘人都不如。
△智慧是體,慈悲是推動力,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,凡是令我斷惑證真開悟的都是佛身,六塵境界亦是佛身,此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,如耳根利,聽到樹聲亦能開悟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97

△家庭眷屬之相聚均係因緣,有恩有怨,有討債有還債,若看清此點,要以全力盡到責任,一切看淡,不為境界所轉。家庭為煩惱之根本,菩薩大願為使眾生免除苦難,離開三界六道,特示出家身以求解脫。出家若僅出妻子兒女田宅之家,無法了生死,要出煩惱之家(三界六道)及無明之家才算真正出家。出家要把一切世間之樂(五欲六塵)放下,出世間的涅槃也要放下,大乘佛法是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
△學佛幾十年,無進步,無成就,看淨土聖賢錄上所載往生實例,其中有的苦修數年即能往生,而我們不成,道理在不明其體。佛經中所舉的用砂煮飯之例最為恰當,說用砂煮飯,煮一萬年也不會變成飯,飯之體是米而不是砂。佛之體是菩提心,發菩提心念佛是把握著根本,修行能得力,日用平常之中少用分別心,二六時中佛號不斷,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。菩提心包括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直心就是無分別心。
△眾生皆著於二,二者空有二邊,不著有即著空,著有者不能離欲界色界,著空者在四空天,住無想定,皆是錯誤,兩邊不著,方證菩提。
..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196

△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,無論在何時、遇何境、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,忍辱極易生瞋,瞋心一生,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。例如有人罵我,我忍耐一時不還嘴,但心中氣得不得了,這種強壓制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。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「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。」瞋恨正與菩提相反,菩提、覺也、平等也、慈悲也,而瞋恨之生,由於事之不如己意,便有我相,尚何平等之有,世事莫非夢幻,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,違反慈悲更不待言。
△果報有苦有樂,苦樂二字是相對的,講到真正的離苦得樂,見思煩惱斷了才行,生天天福享盡還是要受苦報,斷見思不簡單,要以聖教熏習。幸虧佛告訴我們還有一個淨土法門,只要有決心一定可以離開這個苦惱世界,往生淨土,其他種種法門都要斷除見思惑才能修成,眼前世間上種種享受均不是真正的福報,大福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聰明人現在什麼財色名食睡都不要,只求臨命終時不害病,預知時至,佛菩薩來迎,端坐而化,這樣今生才不白活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