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十一月 2008

護固慧命

護固慧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鞭鼓生    明倫月刊386期2008/7,8 

    朋友生了一場大病,鬼門關前走一遭。驚恐之餘,從新思考生命的意義,他決定要提早從職場退休,專心經營健康的身體。從規律的生活作息,加上食用清淡的飲食,及每天持續性的運動做起。果然,半年後精神氣色,大別於前。 
    當身體出現了警訊,一般有警覺的人,會積極面對,並勇於改善調理生活習慣,很多人因此保住性命,並將心得與大眾分享。話說我們修行人,身體出現了警訊,除了改善調理生活習慣外,有無勇於護固自己的慧命?人生在世,最多不過百歲,終究要走向死亡。我們知道,飲食無度,酗酒熬夜,情緒失衡,都是在糟蹋身體,摧毀生命。加上邪言惡語,殺生害命,貪愛瞋恨,這就重重地殘害慧命。
    大家千萬別,只知道照顧看得到的肉身皮囊,而忽略了看不到的法身慧命。我們修行人,是藉假修真,藉著這期的生命,備出離的資糧。在世間,如果要遠行,總要準備盤纏、衣服用品、交通住宿等等,安排妥當後,才出發前往。同樣地,出離生死,更是要備齊資糧,它是「大行」與「大歸」,行往何方?歸止何處?豈是平日悠悠忽忽,臨命終倉倉皇皇,所能安抵彼岸的。
    要出離生死輪迴之苦,惟有歸依阿彌陀佛,往生西方淨土。要往生淨土,於持名之外,又須在日用平常,立身行己處,確實依教奉行。否則,雖然改善了身體狀況,縱使在人世間多活了數十寒暑,慧命則了無增長。屆時,該怎麼生死,就怎麼生死。正如《法華經》所說:「譬如老象,溺泥不能自出。」豈不哀哉!

 

 

如何應付信心危機

(990319早餐) 淨空老法師開示

《華嚴經》云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能長一切諸善根」。這兩句話,不但是學佛人在這一生中能否有成就的關鍵、樞紐,在世間法裡,無論任何行業成功的人,也不離此原則,那就是堅定的信心。學業是否有成就,端看學生對老師有沒有信心。有信心,才能接受教誨;沒有信心,有疑惑、有顧慮,信心就破壞了,一切事都不能成就。再細心觀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,基本的條件都是信心堅定,決定沒有懷疑;失敗的人,信心動搖,很容易被其他知見混淆,信心破壞、喪失了,最後是一敗塗地。所以,佛將信心列在第一位。

不僅僅是往生西方淨土,要具備「信願行」三個條件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要想成就,都要具備這三個條件。參禪,沒有信願行不能開悟、見性;研教,沒有信願行,決定不能大開圓解。在世間無論經營任何行業,對於自己的事業如果沒有信願行,事業決定失敗。所以,信願行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事業成敗的樞紐。

信心要從哪裡建立?從自己這一方面建立,這是佛法殊勝之處。佛法講信心,第一是信自己,第二才是信他。我們曾經接觸一些宗教,他們也非常強調信心,但是那個信心是信他,信上帝、信神,對自己沒有信心,所以他不能生到天國。除非他信上帝、信神,還要有自信心,才能成功。
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講六種信,第一是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相信自己有佛性,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作佛,才能成得了佛。如果沒有這個自信心,一切諸佛如來想幫助都幫不上。第二是信他,「他」就是指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十方一切諸佛。相信釋迦牟尼佛,為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,決不是欺騙我們,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,我們決定可以往生淨土。相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真實,沒有一願是假的,我們念佛往生之時,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,這是彌陀的本願。我們只要老實念佛,不要管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,到時候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接引我們,要有這個信心。然後要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讚歎,此話真實不虛。我們在《彌陀經》上見到六方佛的讚歎,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見到十方佛讚歎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,信他是信本師釋迦牟尼佛、信阿彌陀佛、信十方一切諸佛,要從此處建立信心。

這個信心不是感情、不是迷信,蕅益大師又告訴我們要信理、信事。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講的道理,我們要透徹理解,深信不疑,這是相信理。有理必定有事,理是事之理,事是理之事,我們就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,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,決定可以證得。

中國東晉時代,慧遠大師邀集一些志同道合,一起共修,在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。他們總共有一百二十三人,都是相信淨土,都有這個信心,求願往生,個個成就。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,他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但是從未告訴過人,他說:「今天又見到了,我決定往生。」人家問他:「極樂世界是什麼狀況?」他說:「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一模一樣。」世尊所講的三轉法輪:「示轉、勸轉、證轉」,慧遠大師為我們做證明。蓮社裡,劉遺民等在家居士,比慧遠大師先往生;遠公往生的時候,也見到他們與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,這件事是真的。

最後大師又勸我們,信因、信果。念佛是因,往生不退成佛是果。因此,具足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六種信心:「信自、信他、信事、信理、信因、信果」,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。你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是最後身,以後再到這個世間來,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,不是凡夫。這真正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講的「大事因緣」,釋迦牟尼佛就是為這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。善導大師說得更好: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這個「如來」,包括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。換言之,一切諸佛、一切法身菩薩們應化到世間,就是為了這件大事因緣。我們有幸能遇到,至於會有多大的成就,關鍵在自己的信心。

我早年學佛時,同學很多,但成就的不多,原因就在於對老師的信心。這正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所講的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跟隨這位老師,我就完全信任他,我就跟他一個人學,任何人跟我說什麼,我都不會聽,也不會接受,因為我知道每個人有自己思想的路線,個個不同。正如《華嚴經》中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說的,五十三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相同,但是所達到的目標是相同的,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作佛。可是你只能走一條路,如果你同時走兩條路,就無法到達。

中國自古注重師承,師承就是一家之言。一個法門,一個老師,一個道場,你決定成就。你有兩個老師、三個老師,不可能成就。同時走兩條路、三條路,就不能達到目的地,所以成就的關鍵在此地。自己信心堅定,即使老師差一些,還是會有成就,正是所謂「誠則靈」。靈是開竅,智慧開了,真誠到極處就開智慧,所謂是茅塞頓開。

佛經裡有個小公案,有一個求道的人,心地非常虔誠,遇到一位法師,對法師恭敬供養,真誠到了極處。而這位法師沒有修行,但是接受他的供養,接受他的誠意,感到非常慚愧。他向法師求道,法師也無可奈何說:「你這麼誠心誠意求,我就傳給你好了。」他叫求道的人坐在牆角邊,說:「我傳給你須陀洹果,你有沒有證得須陀洹?」他點點頭,證得了。然後再換一個牆角證二果,再換一個牆角證三果,再換一個牆角證四果阿羅漢,問他:「有沒有證得?」他證得了。證得之後,他起來向老師頂禮感激,老師說:「我是假的。」他說:「我真的證得阿羅漢果。」這就是老師不行,而學生有真誠心,所以真的證得四果。

我們這才體會到古人所講的,「有狀元的學生,沒有狀元的老師」,學生中了狀元,而老師是個秀才,所以才說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這就是有真誠的信心。因此,信心主宰了一切,我們如果沒有信心,就一事無成。早年我在方東美先生會下,方老師的學生很多;我在章嘉大師會下,章嘉大師的學生也很多,而李炳南老師會下的人就更多了。我能有這麼一點成就,就是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。我走的是一條路,我聽的是一個人的指導、教誨,任何人在我旁邊說話,我不會聽,也不會接受,我走的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所以才有這一點成就。

我們同學當中有人產生障礙,原因就是聽得太多、看得太多,別人的意見摻雜在自己修學之中,問題就產生了。所以,雜不得、摻不得,除非到明心見性之後才行。佛家的標準是得到根本智以後,才能廣學多聞,才能聽各方的意見,看各種的典籍。因為你已經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這時任何書都可以看,任何人都可以接觸,這對你只有利,沒有害,可以成就你的智慧與德行,這是定功。如果你聽別人的話,心就動搖,你的前途就會一片渺茫。因此,在沒有得到根本智之前,決定跟著老師,一步都不能離開;老師不在,遵守老師的指導原則,就是跟隨老師。學一家之言,所謂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希望你得到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。

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見到,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成就了,然後再出去參學。根本智沒有得到,不能參學,一參就完了,就懷疑、墮落,信心就喪失了,信願行都沒有了。因此,成功與否就看你修學的心態。我這一生能得這麼一點小利益,就是跟定一個老師,守一家之言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、一條路子,從此地紮根。

世出世間法逐漸明白了,佛家的經典,無論哪一宗的經論,我都能看得懂,我也能講。可是我決定不捨棄自己的行門,無論我講任何宗派的經論,我一定是會歸淨土,最後還是歸到我自己這條路,這對我有好處。所以,根本智沒有得到,不可能有後得智,根本智是師承。

現在人有聰明,沒有智慧,就是他沒有師承,沒有方向、目標,他是到處在摸索,前途是黑暗的,不是光明的。遵循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前途是光明的,這個道理要明瞭。所以,堅定自己的信願,決定不為外境動搖,這很重要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「上品上生章」講得很好,即使是阿羅漢、菩薩來教我們,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再來教我們,「我還有比淨土更好的方法」,我們聽了都如如不動,這才是堅定的信心,這才決定能成就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一念相應一念佛

一念相應一念佛        淨宏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明倫月刊1821988/2,3

 

        自我佛大覺世尊在菩提樹下,成等正覺,就開宗明義道出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世尊的降生,給大地眾生帶來了無限的希望,因為佛陀的開示,才使芸芸生靈認識了無上珍寶-「眾生皆有佛性,都可成佛。」的事實。而佛的一代時教、三藏十二部所揭示的,也無非在引導眾生如何離斷妄想執著、親證如來智慧功德的種種方法。


  那麼,到底是什麼因素令眾生起了妄想執著呢?關鍵就在這個「心」上,凡夫心沒有不起念頭的,因為無念心體只有佛證得,從等覺菩薩以下沒有不起念的。而凡夫這個妄想識心,更是無量劫來就沒有止息過。起念頭往那裏去呢?凡起一念,必定落入十法界:不隨佛界的緣而念佛界,那麼就念九界;不念菩薩、緣覺、聲聞這三乘,就念凡夫六道;不念人、天,就念三途;不念鬼畜,就念地獄。要緊的是,每起一個念頭,就是下了受生那一界的種子。這些種子都存在八識田中,永不散失。我們做個比方,好比搖獎的彩球,每起一個念頭,就像在搖獎機中丟入一個彩球,這球上有數字,由一到十,代表這十個法界,起了那一界的念頭,就在搖獎機中丟下幾號彩球。八識田就好比這個大搖獎機,再多的數字球,它也容納得下。彩球愈積愈多,每個數字球的數目差距越大。到了臨命終時,搖獎的時刻到了!四大開始離散,念頭更作不了主,叫做散亂心位,這個時候,藏在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,開始翻騰起來。好比這個搖獎機開始轉動起來,到底滾出幾號的球呢?當中的機率差別,也就不言而諭了。


  平日我們的起心動念,到底和那一界相應多呢?可以自己勘驗。如果當下心念能和平等大慈大悲、依正功德、以及萬德洪名相應,就是念佛法界;能和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,就是念菩薩法界;能以無我心,和十二因緣相應,就是念緣覺法界;能以無我心,觀察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,就是念聲聞法界;或能和四禪八定,以及上品十善相應,就是念天法界;能與五戒相應,就是念人法界;如果修種種戒善,兼懷有嗔慢勝負的心理,就落入修羅法界;假使以緩軟心,念下品十惡,就墮畜生法界;以緩急相半的心,和中品十惡相應,就墮餓鬼法界;以猛烈心,和上品十惡相應,就墮地獄法界。如此檢點自己日常所起的念頭,那麼將來自己往何處安身,也就不必問別人了。而吾人既名為六道眾生,正是塵點劫來,末嘗出離六凡法界,念念落入生死苦海啊!不然,經上怎麼會說: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非是罪,無非是業」呢?


  正因為這個道理,如來大慈大悲,特為眾生開出一切方便法中,最極方便的淨土念佛法門,普令眾生緣念於佛。所謂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。」而持名一法,更是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,這句萬德洪名,是如來果地所證的無上覺道。我們以深信切願執持名號,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,一念相應,就是一念佛法界;念念相應,就是念念佛法界。這念念都是將來圓滿佛果的正因。想一想,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更便宜的呢?


  經上說:「汝等心想佛時,此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種隨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。」這麼說來,心想念於佛,不就是作佛嗎?尤其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這二句,徹悟祖師更以為這不僅是觀經一經的綱宗法要,實在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大法綱宗。不僅是釋迦如來一尊佛的法藏綱宗,實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藏綱宗。還有什麼比這二句更直截痛快的!?而憶佛念佛、執持名號,就是心想佛,也就是作佛。心隨佛界的緣,那麼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我們再推敲,如果心不隨佛界的緣,豈不是「是心不作佛,是心不是佛」,又「是心作眾生,是心是眾生」了?果真明白這個道理,而還不肯念佛,那真是奇怪的事。


  身處工商忙碌的社會,有心修道的人,最苦惱的就是工夫沒法成片,終日紛紛擾擾。經上「憶佛念佛」的方法,提供了我們最佳的解決方案。念佛是「念茲在茲」,這是早晚定課和共修時的工夫,一句佛號綿綿密密,不間斷、不夾雜。而憶佛是「明記不忘」,是平時的工夫,不礙工作、讀書、吃飯、應對等,就是忘不了這一句。這憶佛念佛執持名號的法門,實在是極便宜最便利的修行法子,可是,要不下工夫練習,也是做不好的。正因為一句簡單,也就容易昏沈、散亂。攝耳諦聽,十念計數都是幫助攝心念佛的好方法。


  凡是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,都知道臨命終時最後一念的重要,往生與否,全靠這末後一著。經上也有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可以往生的明訓,這是決不會錯的。可是,得問問這最後的一念從那裏來的?如果平時不下工夫,八識田中種滿了生死種子,能保證臨終時搖獎機滾出那一號彩球嗎?這也不必說大話,自己可以每天試驗。晚上就寢時間就默念佛號,看看臨睡最後一念是不是念佛呢?這平日的睡眠只是「小死」,何況一期生命結束,四大分散,冤親來尋,難保不迷迷糊糊「大睡」而去!

  所以,要緊在平日工夫,句句著實,念念真切;加以多纖悔、多隨喜、多回向,才能壓伏無始劫來的生死種子,確保臨終時正念分明,不起顛倒。阿彌陀經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這往生一事是絲毫僥倖不得的。試想:離卻了彌陀名號,現前這一念,往何處安身立命去呢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學佛人的一天—親子相處

學佛人的一天(之十)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─ 親子相處   智 展 明倫月刊388期2008/10

    
   
    五倫肇端於夫婦,而由夫婦延伸出去的第一層關係便是「親子」。對於在家學佛的修行者而言,如何與父母、孩子相處,是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。親子關係若和諧,菩提路上才能彼此扶持,互為助緣,反之,親子之間若時有齟齬,則解脫路上便橫生煩惱與障礙。因此,掌握親子相處之道,淨業行人亦不可小覷。

    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

    釋迦牟尼佛在《善生經》中對大長者子善生說:「善生!夫為人子,當以五事敬順父母。云何為五?一者供奉能使無乏,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,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,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,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。」能順從父母的心意,不忤逆、違背,即是孝親的表現。陳海量老居士在《建設佛化家庭》中補充道:「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。使父母常生歡喜心,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,這是壽親之道。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,更不可有怨言。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,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。於『父母之所愛,亦愛之;父母之所敬,亦敬之』,這是孝父母應該有的態度。」
    然而,父母若有過失時,為人子女是否該就此噤聲呢?中國傳統訓蒙文《弟子規》上說:「親有過,諫使更;怡吾色,柔吾聲。諫不入,悅復諫;號泣隨,撻無怨。」對於父母的過失,當以委婉的態度和柔和的聲調加以勸諫,若不聽從,當待其心情愉悅時,再找機會遊說。在這過程中,即便勸得聲淚俱下,乃至遭父母責打,也不會心生怨恨,因為最終目的乃希望雙親免嘗過失所遭致的惡果。孔子在《論語·里仁篇》上所謂:「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陳老居士亦補充道:「順從父母固然是對的;然而我們不要忽略了佛所說的『父母正令,不敢違背』,和『不斷父母所為正業』,這幾句話的反面意思。就是父母倘有不正當的言語和舉動,或是迷入外道邪見的,子女們不但不應該聽從,而且要婉轉地諫阻他們。但進諫時,要在沒有旁人的時候。做子女的倘只曉得順親於情,而不曉得順親於理,結果使父母陷於不義,造成罪惡,這就將成為孝行的絕大缺點。」
    當然,身為佛弟子,若更能引導父母學佛、念佛,發願求生極樂,了脫生死輪迴之苦,便是盡孝之極致。宋代王日休居士在《龍舒淨土文》中說:
「世間之孝,一世而止,猶為孝之小者。出世間之孝,無時而盡。以父母生淨土,福壽不止,如恆河沙劫,此莫大之孝也。父母存,而不能以此勸勉,他日徒傷其心,徒為厚禮,亦何益乎?若又能轉以化人,使更相勸化,以此功德,資父母之福壽,厚父母之善報,佛不阻眾生之願,此意必可遂矣。上品上生者,先言孝養父母,吾能推是心以為孝養,其往生品第可見矣。」所謂「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」,淨業行人不可不知。

    養子宜慈律並行

    至於父母如何對待子女,佛陀在《善生經》中亦有開示:「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。云何為五?一者制子不聽為惡,二者指授示其善處,三者慈愛入骨徹髓,四者為子求善婚娶,五者隨時供給所須。」由此可知,慈愛是基本原則,善加引導、趨善避惡則是方法。
    關於如何教子趨善避惡,中國古來知識分子多有提點。宋代家頤在《教子語》中說:
「人生至樂無如讀書,至要無如教子。父子之間不可溺于小慈,自小律之以威,繩之以禮,則長無不肖之悔。教子有五:導其性,廣其志,養其才,鼓其氣,攻其病,廢一不可。養子如養芝蘭,既積學以培植之,又積善以滋潤之。」可見,父母對孩子不能一昧慈愛,必須「律之以威,繩之以禮」,方能有趨善避惡之功。清代紀曉嵐在〈寄內子〉的家書中,更具體提出「四戒、四宜」的「教子金科玉律」,為人父母者不可不察:「一戒晏起,二戒懶惰,三戒奢華,四戒驕傲。既守四戒,又須規以四宜:一宜勤讀,二宜敬師,三宜愛眾,四宜慎食。以上八則,為教子之金科玉律,爾宜銘諸肺腑,時時以之教誨三子。雖僅十六字,渾括無窮,爾宜細細領會,後輩之成功立業,盡在其中焉。」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若能留意這些細節,孩子的前途必然順遂、光明。
    其次,父母須注意的是,不能只以高標準要求孩子,自己在平時也要多多自省、身體力行。宋代宰相張商英在《戒子通錄》上說:「父孝子必孝,不教亦須孝。自己身不孝,養子謾勞教。慈烏本來孝,何曾得人教?孝是種子法,不由教不教。」賢良的子弟必來自賢良的父母,以身作則,建立優良的家教、門風,孩子自能見賢思齊,養成仁厚的品格。

    現代父母常感嘆與孩子有「代溝」,往往因為價值觀有所衝突,便互相敵對,打起冷戰。宋代袁采在《袁氏世範》上說:「骨肉之失歡,有本於至微,而終至不可解者,止由失歡之後,各自負氣,不肯先下氣爾。朝夕群居,不能無相失,相失之後,有一人能先下氣與之話言,則彼此酬復,遂如平時矣。」父母與孩子各自成長於不同的世代,在對事情的觀點、看法上有些歧異,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若因一時衝突而導致「失歡」,為人子者應先放下身段陪不是,而為人父母也應敞開溝通的大門,嘗試傾聽孩子的聲音,這樣一來,彼此成為菩提眷屬,才不致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。

 

 

「似非而是」十大戒律

「似非而是」十大戒律

肯特‧基斯

人們可能不合邏輯,不講理和以自我為中心。

無論如何,仍去愛他們吧。

你做善事,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於自私的隱秘動機。

無論如何,仍要去做善事。

如果你成功,你會贏得不忠誠的朋友和真實的敵人。

無論如何,仍應該去成功。

你今天做的善事,明天將會被忘記。

無論如何,仍要去做善事。

誠實和坦率會使你更容易受傷害。

無論如何,仍要誠實和坦率。

偉大的人及大格局的創意思考,有時會被心胸狹窄的小人擊垮。

無論如何,仍要有大格局思考。

人們同情弱勢者,但卻只知去攀附權貴。

無論如何,仍要為少數弱勢者爭取權益。

你歷經多年所建造的,在一夜之間可能被摧毀。

無論如何,仍要繼續建造。

確實需要幫助的人,在真受你幫助後,卻可能攻擊你。

無論如何,仍要樂於幫助別人。

你將最好的給這世界,卻可能被反咬一口。

無論如何,仍要把你最好的獻給這世界。

《似非而是》作者肯特‧基斯(Kent M. Keith)是《誰動了我的奶酪》的作者斯賓塞‧約翰遜最為尊敬的導師和摯友,本書也是斯賓塞最推崇的對人們生活影響巨大的經典之作。他評價說:「《似非而是》簡單、雄辯而又深。它將以令人驚詫的方式感動你。最重要的是,它將幫助你度過充滿意義的一生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如何入佛境界

(990228早餐) 淨空老法師開示

《無量壽經》中,有三句重要的開示。對自己,佛教我們「住真實慧」;對待別人,佛教我們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。也就是說,自行方面,真實智慧是最重要的,決不能離開;對別人一定要幫助,給予真實利益。這個真實利益是什麼?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開是開示、開導,化是變化,真實之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佛為一切眾生開示,經過佛的教導,眾生明白、覺悟了,能轉凡成聖、轉迷成悟,這就是化。這三句是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總綱領,其他經很少有如此簡單、透徹、圓滿的說法。而我們學習之後,自然會產生一種使命感。

華藏世界與極樂世界皆是真實美滿的世界,那就是「真實之際」。如何才能入佛究竟美滿的世界?這不但是自己修學的期望,我們也應當像諸佛如來一樣,幫助一切眾生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人人都能入佛知見、入佛境界,這是真正學佛。佛的知見,用現代話說,是一個多元的理念,佛的世界是多元文化的落實。明白之後,心態自然就轉變,這個轉變就是開化。

過去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,起心動念都為自己。譬如有人來侵犯、傷害我們,為了自己生命安全,在一般人觀念中,應當要抵抗;可是對真正修學佛法的人來說,決定不抵抗。不抵抗是真實智慧,抵抗會產生一個副作用,就是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這個理念,世間人很難接受,為什麼難以接受?不了解因果通三世的事實真相。所以,在輪迴裡,一世不如一世,一世比一世苦,而且每況愈下,一代不如一代。

了解真相之後,就算受人傷害,心地也清淨、平和,沒有絲毫報復的心理。要知道,人哪有不死的,死了能往上提升,這是真實智慧。因此,住真實慧是覺悟之人,不覺悟的人做不到。但是為了大眾的安全,就可以抵抗,這不是為自己,是為社會、為眾生,應當要做的。佛菩薩出現在世間,示現國王大臣的身分,也示現將軍的身分,他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。所以,為眾生可以抵抗,為自己則沒有必要,這是真實智慧。

要如何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?這是最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。要達此目標,唯一方法就是教學。佛菩薩教化眾生是生生世世的,為了令一個眾生覺悟,他可以用無量劫的時間,他有耐心、智慧,所以佛菩薩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是佛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。凡夫是恨不得這個人愈快成就愈好,最好在這一生,或者一、兩年,或者一、兩個月;佛菩薩則不然,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人業障習氣重,一生改不過來,豈可勉強?所以,隨順他,來世遇到再說。只要他有善根,有絲毫想學的念頭,佛都不遺棄,這是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

一切眾生根性不同,非常複雜,複雜的現象決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。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無論在什麼境界,心情永遠是清淨、平等的,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。佛菩薩教化眾生,遇到上根利智,他的心清淨、平等;遇到下下根、一闡提,他的心還是清淨、平等,這就是功夫,這是住真實慧。如果遇到上根利智,喜歡;遇到笨一點的人,討厭,這就不是住真實慧,這跟凡夫一樣住在妄想、分別、煩惱之中。

《無量壽經》中,介紹阿彌陀佛的因地,我們現在也正在因地,因地學因地就方便多了。阿彌陀佛因地殊勝,如果我們學會了,對於求生極樂世界有很大的幫助。這個世間正如佛所說的「苦空無常」,我們深深的體會、認識了。而我們在這個環境裡,能得人身、聞佛法,是何等幸運!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「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今天遇到了,真是無比殊勝!遇到了這個緣,如果當面錯過,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可惜的了。

學佛,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,決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到;佛不許我們做的,就要克服、抑制自己,決定不能去做,這對我們決定有好處。如果違犯了,就是自己業障太重,自己要覺悟,還要繼續六道輪迴,下次再得人身、遇佛法,不知道是何時何日了。我們必須要認清,肯定佛的知見是多元的理念,佛的境界是多元的落實。這樣看經、為人講經,就不會產生錯誤。我們相信必定能得到不同文化族類眾生的歡迎、認同,這不僅在經典上讀到,在這短短數十年中,我們與一切眾生交往,也能體會、證實佛所說的。

因此,學佛講得最簡單,就是要學習以真誠心、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,一生任勞任怨。任勞任怨就是消自己的業障,如果不能忍耐,不但業障不能消除,還天天增長。消業障才能長智慧,增長業障是長煩惱,是培養習氣。一定要覺悟,而且要幫助別人覺悟。幫助別人要有智慧、善巧方便,特別是對於不同文化、不同族類,尤其是不同的宗教信仰。諺語說得好,「先入為主」,那些人有很堅固的成見,你要如何化解,這是高度智慧,真正的學問。

說法一定要懂得隨機、隨緣,要記住佛講的四個原則:「四悉檀。」第一,佛教我們與一切眾生接觸,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果然所在之處,能令一切眾生對我們生歡喜心,第一步就成功了。再來可以將我們的覺悟、生活情形,逐漸展示給他看,讓他生羨慕之心,然後向我們請教:「為什麼你生活得這麼快樂、自在?」這是先講果報,再講因緣,眾生容易接受,果報就是自己修學的德行。先講因緣,沒有看到果報,很難令人相信。

我所提出的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你真正做到,把這二十個字融化在整個生活之中,使人家跟你一接觸,就深深感受到,他會生羨慕之心,很想學習,並向你請教;他來請教你時,教導他就容易了。

特別在現前時代,特別講究證據,佛家講的果報就是證據。你拿證據給他看,他相信了,然後你再告訴他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。他真正明白了,妄心就沒有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自然消融,真實智慧就現前。這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原則、綱領,也是我們末世學佛弟子唯一的使命。我們自己要入佛境界,也要幫助一切眾生契入,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,希望大家共同努力,共同勉勵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五百世狐身的因果

唐朝百丈禪師講經時,常有一個白鬍子的老翁來聽經。有一天,其他的人都走了,單留下那位老人。百丈禪師便問他:老伯,你貴姓?那老翁道:我姓狐,是山后一頭狐狸。從前也是個出家人,有一次有人問我:大修行人,落因果否?”那時我答說:大修行人,不落因果。因為說錯一句話,便失去人身,五百世受狐報,現請大師指我迷津。

  野狐遂問:大修行人,落因果否?”
  師曰:不昧因果

 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,隨即作禮道別:我今既明白,便可以往生去。明日請法師到山后,處理亡僧事。

  次日,百丈禪師領眾至山后,果然在石崖下,發現一頭死狐狸,遂用亡僧儀式把它火葬了。

  從這個公案,就知道凡一言一行都要謹慎小心。故我常說:行住坐臥不離這個,離開這個便是錯過。

  (節錄自中美佛教總會出版《放眼觀世界》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珍惜生活

一天,我因要送一份重要文件去機場,擔心會趕不上,於是,心急火燎地叫上一輛出租車,希望能快些到達。

上車之後,我直接對司機先生說:「謝謝您,麻煩去機場。」開車的司機師傅,一臉的敦厚模樣,聽了我的話,馬上啟動了車子,我想這回可好了,應該很快就會到。

不一會兒,我卻發現司機先生開車不緊不慢,我很著急,問:「師傅,能否麻煩您開快一點兒呢?我趕時間,有重要的事情。」

沒想到,師傅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,反倒安慰起我來,說道:「哎,不用你說,我也會儘量快的,誰不趕時間哪。但是再急,咱也要遵守交通秩序,安全第一。」

我開始還以為師傅是故意的,曾聽說有司機故意在別人趕時間的時候開慢,如果要快的話,就要加價,心裡直打鼓,不會也是想加錢吧?

未等我開口,師傅又聊開了,說道:「上回啊,有幾個年輕人一上來,就讓我開快些,還要給我加錢,我可不收。命是最寶貴的,命沒有了,還要錢幹什麼呢?我呀,就告訴他們,快五分鍾,慢五分鍾,沒有關係,誰不趕時間哪,我還趕時間呢。跟客人約好時間要送他們上醫院,但再急,我們也要遵守交通規則,如果發生什麼意外,快有什麼用哪?哎,那年輕人聽了,也一直點頭說是。後來,時間還是趕趟兒,所以,您也別著急,來得及。」

我一聽,也頗覺有理,快一會兒,慢一會兒,算來,也不過相差幾分鍾,不會有什麼大礙,太心急也沒用,因此,心也漸漸平緩了下來。想想,這位司機師傅還是挺有智慧的啊,便與他聊了起來。

這纔知道,原來這位師傅原先的單位不錯,但生性喜歡自由,覺得做出租車司機這一行挺自在,便來做了。我心想,還真是難得,不為錢工作。其實,當做著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時,那份心情與拼命賺錢確實大不相同。

師傅又談到了自己的家,家裡有妻子,有孩子,每當他開車晚一些回家,妻兒總會在家等著,菜都擺好了,卻一定要等到他回來纔肯動筷。起先,他總勸妻子不用等他,妻子雖然沒有說什麼,卻還是希望等丈夫回來一起吃。有時晚了,會讓孩子先吃,但孩子看媽媽不吃,自己也不肯吃,也是要等到爸爸回來,全家纔一起吃。他看到妻兒這樣堅持,便沒有再說什麼。只是,只要到了下班時間,他一定儘量早些回到家裡。

更難得的是,妻子在等待丈夫的過程中,從來沒有發過一條短信,或者打一通電話,因為開車在路上,要注意安全。這使我不由得敬佩起他家中的賢妻來。

於是,師傅也說到,自己一個人出門在外,也是特別地小心謹慎,其實並不是害怕自己怎樣,而是想到家中還有親人在掛念。自己一早出門在外,妻子雖然在家打點家事,心卻時時牽掛在自己身上,一旦自己有個什麼閃失,妻兒怎麼辦?因此,就算別人超車,開快車,他都會以謙讓為主,從不因此與他人發生爭執。在這退讓之中,愛護的不僅僅是自己,還有對親人的一份責任。

聽到此,我不由感嘆起來,說道:「是啊,其實讓一下有什麼關係呢?有的人一句話聽不順耳就吵起來,還要動手,實在沒有那個必要。」

師傅於是說道:「就是啊,人哪,有什麼看不開的呢?一輩子就這麼幾十年,吵來吵去,爭來爭去,活得多沒意思。有時候,我要是心情不好啊,就到醫院裡去看看,哎,看那些人躺在病床上,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。健健康康,平平安安,是福氣。要還是想不開呢,就去火葬場看看。爭個什麼勁呢?就放下了。」

聽了師傅的一席話,讓我的心也開闊起來。的確如此,人一生一轉眼,也不過幾十年,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不去珍惜身邊的親人,不知愛護家人、朋友,好好為社會做點什麼,卻一頭紮在個人的私欲中,值得麼?

看有人為了幾句不順心的話,就徹夜難眠;也有因一時口角就幾年不說話的;又或者出入聲色場所吃喝玩樂,將大好的時光,荒廢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,不僅空耗時光,損害身體,還彼此傷害。想來,真是不值得。若能把握好當下的人生,去體會親人間的溫暖,朋友的關愛,生命的珍貴,為大眾服務,這樣,人生纔有意義啊!

不久,便到了機場,一看時間,還真趕趟兒。我很歡喜,下車後,向司機師傅深深鞠了一躬,道聲謝謝,師傅也很開心地跟我說再見。

這一段行程,雖然不長,卻很有意義,不但使我完成了任務,還讓我學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,真是在人生時時處處,都有我們學習的機會啊!       摘自北京大方廣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要真正回頭

節錄自淨空老和尚開示 2008年11月

在現前時代,國際間的災難很多,許多事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:金融危機、糧食危機、能源危機、水危機……科學家關於災難的報告,透露了很不好的訊息:拯救地球的時間只有七年了。解決的方法是要人真正回頭,不浪費資源,恢復到節儉的生活。糧食的短缺源自於生態破壞,動植物有四分之一會滅亡。佛法講,這是人心所感應的。

我們學佛,相信佛在經上所講的,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的世界完全相同,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。為什麽極樂世界好?因為居民都是上品十善,所以感應山河大地、五穀雜糧樣樣不缺,人民安樂,社會和諧。我在1977年第一次去香港,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,香港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。三十年前的香港和現在比起來,高樓和人口都沒有這麽多。我剛來時五十層的高樓剛剛落成,窗戶是圓形的。現在比那個高的太多了,香港的風水被破壞了,從太平山看九龍,高樓非常密集就像牌位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臨走的前一天下午,跟身邊的同學講:「現在世間亂了,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,我們唯一的生路是念佛求生淨土。」學佛人知道沒有生死,只是換個身體。一定要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、捨己為人,如果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就到三途去了。身體要越換越好,不要越換越壞。

現在東方人把聖賢的道理丟棄了,完全是爭名逐利,名利害死人,把名利擺在前面是永無寧日。孟子見梁惠王,梁惠王想要求利,孟子說:「王何必曰利,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講仁義就和諧,把利擺在第一位就會朝惡性發展。我們看到子女不孝,為了爭財產而殺害父母。河南有一位14嵗的小女孩,為了拿保險費而把父母毒死。她只有14嵗,保險金是壹萬多元,為的是什麽?為了買手機,她不知道這是錯的。現在的小孩從小就爭利、佔便宜。我在美國勸領導人多做好事,最大的好事是銷毀核武。核武器留給下一代,他們天天玩電腦的遊戲,不知道殺人是錯誤的,所以殺害父母、老師一點都不奇怪。

「聖賢是教出來的」,壞人也是教出來的,尤其是媒體的教育,電視、電影、網絡教的是什麽?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這個世界不能住,我們要移民,移民到哪裡?最殊勝的是極樂世界,其次是天道。而移民的條件是德行,所以我們不能佔眼前的一點便宜。古人是三天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可憎,現代人一天不讀聖賢書就被外境所轉。名利不容易放下,我是如何放下的?被逼著放下。名聲、錢財、權力都不要,只要每天能在講台上講經。只有擺脫了這些,生西方才有份。所以,我的心願實現了,57年來天天沒有離開經本、佛菩薩,晚年到了75嵗以後才不動心,以前對它警覺性很高,最近幾年才不動心,這一般人把握不住。

我們雖然做的是好事,但是一定要服從國家的政策、命令,「不作國賊」,不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,「不謗國主」,領導人再不對也不可批評,有禮敬有供養不讚歎。「不漏國稅,不犯國制」,合情合理合法,有仁有義,仁者愛人,義者合情合理合法。在社會上推展仁義,就有和平,沒有災難。了解古聖先賢、佛菩薩所講的因,了解果,我們現在首先度自己要緊,對別人度一個算一個。度有緣人,什麽是有緣人?肯學真幹是有緣人,至少要信、解、行才能自度,行有一定的深度就能證。所以,我們活一天,就把心得跟大家分享,《華嚴經》我們已經講滿四千個小時。《華嚴經》每天聼八個小時,四千多小時要聼二至三年,基礎扎下去了,中等根性以上會得華嚴三昧,六至七年可能有人開悟,這是好事。

在澳洲,我們要做養老育幼的試驗點,學習傳統倫理道德教育。我們把所有宗教的經典各節錄一百條,用這些來教學,因為在外國不能專攻中國儒釋道三教,所以所有的宗教都要學。國家規定的課程也要全部教完,我們的課程集中學習,如小學六年的語文一年教完,學生一年只學一樣,頭腦很單純。這個試驗非常有價值,希望能介紹給聯合國,在全世界推行。養老,我們希望老人晚年的生活快樂,提高他的精神生活。澳洲的老人物質生活非常好,但是缺少精神生活,我們把公寓當成老人大學,經常辦活動,把老人的精神生活帶起來,老人快樂就生天堂,不墮三惡道。把學生教好做好人,處處替別人、替社會著想,不會自私、競爭,沒有衝突。他們出來之後,社會的長治久安就能扎根。

要真正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。前天有個訊息,一個賭王很了不起,有人找他麻煩,在賭場打斷了他兩條腿,手指也被切斷了。他願意現身説法,我們稱他作「賭王菩薩」。人就在一念之間,沒轉過來是魔,一轉就是菩薩。不是大智大仁大勇,沒辦法發出懺悔心。他為什麽能贏?靠作弊,用所戴的鑽戒、香煙盒反光,照別人的底牌,現在手機就可以作道具,你手上的牌,他全知道。他賭了一輩子,贏了不少,下半生就到處現身説法,勸人回頭是岸,回頭是大智大仁大勇。多少人因賭而傾家蕩產,開賭場不得了,是謀財害命。這個文件要多印,在賭場上發,在報紙上登,在網絡上發表,真是「賭王菩薩」。佛與魔是一念之間,千萬不能瞧不起魔,真正懺悔就成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