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三月 2007

[聽經札記]-235

△知諸如來悉皆為影,如來的身相及境界全是不實在的,何以故,佛沒有相,若說有相又是錯誤的觀念,佛是隨眾生心而現的相。佛在世時各人所見佛相均不同,隨眾生之智慧福德而有所差異,佛的法身是理體,隨眾生感應而示現。
△菩薩布施應無吝嗇,菩薩知一切法是空的,身為四大五蘊因緣所生,是無常之法,財寶地位亦非堅實法,既屬無常無堅,即不值得留戀,故無論大小乘佛法均以布施為第一,令眾生一切放下,放卞始能見性,見性後對萬事萬物均能澈底明瞭。為此作觀很容易捨了,但是最要緊的:布施時不能使眾生增長貪心及惡念,所以說布施要有智慧。
 
△真發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亂,如果不能發菩提心但有菩薩之大願用識去念佛帶業往生謂之事念,專心即可。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,心中無雜事,今生即可以生凡聖同居士,淨土法門之殊勝在此。
△佛悲心無盡,經中說佛視眾生如慈母念念其獨生子,佛的慈悲願力攝受眾生,令其自己心中見自己本性,見性成佛,此之謂令一切智種性不斷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34

△無煩惱即是福,無智慧斷不了煩惱,福德智慧均是本性中具足的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世間人聰明智慧不一樣,如燈上蓋的紙,光不能透露出來,紙是所知障,斷了所知障,智慧即現前。
 
△所謂自受用身是自己用這個身體作為修行的工具,知其為工具故不執著。佛以身作身教、作榜樣,身教即是律藏,佛的經典即是言教,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。
 
△學佛的人對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,多則分別心多,與一切人沒有必要不必往來,保持自己的清淨環境。佛的經論戒律均是對我說的,不是叫我衡量別人的,一個無惡不作的人,種種劣行,不堪入耳,拿他作榜樣,切莫沾染他的習氣,他對於我就是一個大善知識。
 
△無顛倒法是心等於三世諸佛,佛心是真如本性,見了性,身口意三業與法性相應,見性即不著相,對境不起分別心,一切境界現前動了心即是顛倒,在二六時中念念覺悟,保持清淨心即為無顛倒法,經中千言萬語,其實說來只有這兩句話。念佛念得一心,可以生死自如。華嚴經是大部頭有八十卷,最後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華嚴經就是大本彌陀經。

[聽經札記]-233

△無著從智上講,無生從理上講,理智一如,理智無二,無生善根即是無生法忍,理智一如即深入法界,此是十回向菩薩的境界,其本性中之光明已透出一大半。
 
△參學能斷惑,眾生無始來的毛病是疑惑,古時求學跟老師學二三十年,有了相當的基礎,老師才准許到外面參學,最低限度自己能辨別是非真假正邪,就不會吃虧。
 
△十大願王以禮敬諸佛列為第一,並非僅向佛像叩頭禮拜而已,禮敬是對一切人無論善惡均要恭敬,一律平等看待,此係菩薩道之基礎。
 
△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貪欲,五欲六塵就是魔,天上的魔王對於毫無修持的凡夫睬也不睬,因為凡夫還不夠資格,等他要成佛的時候魔才來干擾。
 
△知諸眾生悉皆如幻,眾生是因緣和合而現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因緣生法皆是幻相。體是空寂的,相是因緣變化出來的,空與有是體與相,雖說性相不二,是說他的性質不二,幻相是空寂的,真性亦是空寂的,性相兩邊均不取是為中道,認識幻相即見到諸法實相,見到實相即見性,既然知道悉皆如幻,自然就不執著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 -232

△世間文義有邊際有界限,佛法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,一文一句義理難盡。一切寶藏均是有止盡的,唯有性德中之寶藏才無有窮盡,每一法門均可稱之為陀羅尼(總持),古大德之例子很多,如六祖惠能成就之後,雖不識字而對於教理無不通達,故求智慧求福德須由本性中求之。
 
△隨緣不變,在六道中下化眾生,必須入其道中,同其甘苦,雖然隨順而心中如如不動。必須自己有相當的程度才可以度眾生,逆境中可以保持,尚非太難事,順境中不易保持,稍一不慎即為境界所轉,相當危險的道路,無把握很難度生。
 
△禮敬諸佛為十大願王之一,至誠懇切拜佛也能悟道。印光大師開示誠與敬為佛門的鑰匙,一心頂禮是學佛的態度。
 
△學佛多年,遇善知識教導,攸攸泛泛毫無進步,病在信心不足,不肯精進。常說的淨土法門,認真念佛,念一二年往生的,真有其人,確有其事,不見得他們學問好,佛法比我們懂得多,就是認真去作而已,把世緣放下,認為念佛是一件大事,短期間內即有成就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31

△九法界均屬有情眾生,每一個眾生之根性均不相同,如果不明根性說法就不能契機。凡夫非祇一生為凡夫,過去有無量劫,六道均住過,所以根性很複雜,佛有大神力,他知道我們過去身作何行業,那一根有特殊的習氣,順你的習氣教你最適宜的法門,自然契機,進步必快。所以佛在世說法時,聽一次就有開悟證果的。
 
△煩惱是修道的障礙,對治的方法是應念煩惱之種種性,而不要念煩惱之相,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對頭給我氣受,愈想愈氣,就是煩惱,如想與人好,對他有特殊的喜歡也是煩惱,六根接觸六塵如如不動,果不動心,生死即了。
 
△法門無量誓願學,學是助學,不妨多學,但主修的仍要一門深入,方為契合,把一生精力用在一門功課上定有成就。有念佛人修禪,美其名曰禪淨雙修,其實如同腳踏兩條船,不動則可,一動就掉在海裏去了。
 
△饒益一切眾生並不簡單,令一切眾生得益,若有不共戴天之仇之冤家亦要一視同仁,無分別心,一律平等,無平等心焉能稱之為饒益一切眾生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30

△勇猛精進,衝破魔眾,魔眾不是外面來的,真正的魔是無明塵沙見思煩惱,學佛如不能斷除煩惱即是冒充佛子,學佛宗旨是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如迷而不覺,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,故知障礙仍然在我們自己這一邊。
 
△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的態度與修學的方法,其實態度重於方法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,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,敬是學習的態度,尊師重道,實際上是成就自己,學佛最要緊的是態度,至於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。
 
△佛看眾生均是佛,凡夫看佛亦是凡夫,一切法唯心所現,以凡夫的知見測佛的知見都是錯誤的。我們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薩大善知識,則我們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當程度。
 
△菩薩事業最主要的是弘法,如在學校作功課有實習一門,實習即是熏習,熟透了就是自己的學問,學佛如想成就必須要說法,說法才會發現問題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對自己不斷的熏修,日用平常之中才能躬行實踐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9

△學佛者心中有名聞利養之念,必定招魔,真有道心者一定遠離五欲六塵,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識,只要自己心中清淨,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,若老實念佛決不會招魔。
 
△一切眾生之種種心以及種種行為,佛無不知,十法界每一位眾生的心理佛都了解。
 
△修行證果的是善知識,戒乘俱急品學兼優的是善知識,此是狹義的說法,若廣義言之,任何人均是善知識,街上流氓打架,如善於體會即知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,亦是給我身教的善知識。
 
△歸依三寶的人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護,歸是回頭之意,從前的心是在五欲六塵中流浪,現在回過頭來依靠佛,讀誦大乘經典,常聽常看,經中所說的話全是對我們說的,依教奉行,慢慢的露出一分二分光明與佛菩薩的光明才能接觸。
 
△佛對於恐怖的眾生有安慰之處,生死之因緣自己可以作主宰,想不生不死並不難,見思煩惱是生死之根本,如不肯斷是願意在世間。煩惱一起來,立刻覺察,日久工夫純熟,即能斷煩惱,即可自作主宰。看破是真精進,放下是真功夫,只要斷除煩惱,生死即得自在。
 

[聽經札記]-228

△菩薩最大的冤家是五欲六塵,修菩薩道的人要離五欲六塵,斷由心上斷,不是由事上斷,事上斷是二乘,要能接觸五欲六塵而不被五欲六塵染著,否則即不能弘法利生。
 
△眾生受業力支配,佛有善巧方便以救度之,凡是受苦或受樂均可以激發道心,受苦難何嘗不是佛菩薩用以鍛鍊眾生的,而享樂時又何嘗不是佛菩薩測驗眾生的。如因享樂而歡喜被五欲六塵牽著走是違背佛菩薩的意旨,故佛說以苦為師確有至理。
 
△愛是大煩惱,從無始劫來生死輪迴之苦均是受了愛的害,現在還不肯捨棄,真是愚痴。布施所以修捨,佛經中有所謂一切施,施捨到了極處,愛根自然能斷。
 
△外道及道教修行到了相當程度,均知有六道之存在,了解天上及陰曹地府,亦知淺顯的六道因緣果報,而佛經中言之最詳。凡夫修行程度不夠,無天眼通,不能親自見到,只能依聖言量而認定,絕不可因自己愚痴而否認六道輪迴。
△不亂想不昏沉,心中只有一個念,靈明清淨,念佛得力時如此,在禪宗說就是止息妄念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7

△一動念就錯了,性體中什麼都沒有,所謂證得實相般若,實際上無所證無所得,若有證有得仍然未離名字相,即非實相,成了佛並不有成佛的念頭,開始用功的時候必須與此果地覺相應,方易見性。方便有多門,歸原無二路,念佛一法是方便之方便,無量法門均為的是見性,不念其他而念佛只是轉換一個念頭。
 
△常說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指的是藏教佛,藏教佛等於第九信位的菩薩,念佛如有成就等於初住菩薩,此乃方便之方便。若修他法修到初住菩薩須經過久遠劫數,而念佛是二力法門,依阿彌陀佛攝受之力乃得不退,加以行願真切,一心求生,不染五欲六塵則心淨,心淨則土淨,與極樂世界相應,功夫成片,而後可以隨意往生,生死自在。
 
△如來三昧與菩薩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,佛之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為楞嚴大定,而念佛所修的定則與佛的定相應,所以佛在各種經典中提到念佛法門,極稱讚其殊勝功德。
 
△佛有大三昧大智慧,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,念佛還是要有大悲心,對一切眾生要慈悲,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6

△過年時到寺院大雄寶殿中燒香拜佛,希望一年之內人財兩旺,事事順遂,然而一年下來,不如意事,仍十常八九,蓋世人僅知供養大雄寶殿中的金佛,而不知供養活佛,果然能時時刻刻把一切眾生當作佛供養,必有好的境界,所求如意。
 
△能依教奉行,即能入佛的境界,入佛境界根本智才能現前,一般說法是要見性,即本性中之般若智慧,此慧得到之後是現量境界。初住菩薩才有根本智現前,破一分無明、見一分法身,有根本智才有後得智,根本智是從理體上講的,後得智是從境界上講的,一登菩薩位即得根本智,因直心即是本性。
 
△專求如來一切智智,此係學佛的一個方向,上面的智字指根本智、是實智,下面的智字指後得智、是權智。學佛唯一希望就是求開智慧,修淨土法門將一切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,此係手段而非真正目的,真正目的是在求佛的一切智智。
 
△念是業識,念是五遍行之想與思,是心所法之一,性體中決無念,若想見性,有念頭即見不了性,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只要認識體,猶如虛空,森羅萬象相上動無妨礙,性之與念本來不二而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