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五月 2008

認真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鞭鼓生  摘自明倫
 
     這些年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星座風。各種算命、預言、風水、命理等行業,在百業蕭條中,竟能一枝獨秀,蓬勃發展。
     說到星座風,它已經是許許多多人平日交談的主要話題。近日參加一個聚會,主其事者,很正經八百地問大家:「你們誰知道下半年度,有哪兩個星座運道特別好?諸事順遂,財運亨通的?」大家你一句,我一句的。主持人一一詢問過大家所屬的星座後,人人都滿懷希望,期盼自己的星座是特別吉祥如意的。
     最後主持人語帶神秘地宣佈說:「第一個好運道的星座是認真作(座),第二個好運的星座是一直作(座)。」聽後大眾譁然。主持人藉著群眾的好奇心,將人類真正成功的本質,很巧妙地宣導出來。真是聰慧啊!
     想想看,不論世法或出世法,沒有「努力不懈」的耕耘,是永遠達不到目標的。有說「學佛也拼命地往前衝,那跟世俗人追求名利的心有什麼不同?」努力認真的過程是相同的,但是因地的存心不同,產生的結果也絕對不相同。學佛的人是要忙著「離染」,名利中人是忙著「著染」,一個是努力要把心擦乾淨,另一個則是努力要把心沾染上五欲六塵。所以學佛的,將來成佛。學作眾生的,將來還是眾生。
     在日本把素菜稱為「精進料理」,把素食者,稱為「精進者」。這給實踐戒殺齋食的佛教徒,莫大的肯定與鼓勵。精進,是依佛教教義,在修善斷惡、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,不懈怠地努力上進。精進是修道的根本,在日本吃素,每餐進食中,都能以「精進」來提醒修行人,這就是將修道融入生活中。
     在這滾滾紅塵,輪迴路險的濁世中,你可以是一灘污水,也可以是一股清流。清濁之別,就在平素我們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?譬如,大夥言不及義地胡扯瞎說時,你是毫無定見地跟著和稀泥,還是巧妙地善護身口意。就如佛經上所明示:一切眾生,無邊的生死,但依一念而繫之。這一念的升沉,端看我們認真作些什麼了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吉慶避之

吉慶避之
【原文】
積善天懷最暢,作奸俯仰難寬。前生造孽幾多般。文高侮失意,墮馬更羞顏。
開塾適逢水決。投人卻遇丁艱。枉將性命付流湍。吉星多漏照,慶事總無乾。  
 
 
【註解】
作好事會大吉大利,積善會召來喜慶,這是天理。作惡的人,執掌人間罪惡的神既要剝奪他的福壽,使他遭受貧苦消耗,用以困弊其身心,遭受懮愁患禍以報應其罪過。使他被人咒罵,動不動就遭刑罰災禍。他的命中福祿好運全被消除,吉化為凶,福化為禍,他無法躲避災難的命運。人的一生中所行善事都有善神牢記,好人言行以善為準則,因而能享福祿。那些造孽的人,惡神緊隨其身,與善神無緣。 
【故事】
李斌如多才博學,又精通武藝,參加童子考試二十多年不能得意。知府大人張化鵬喜愛李斌如才學,特拔舉他文試第一。他又應武試,也考得第一。大家都認為他進入京城學校不成問題,到了文宗親臨考場,李斌如領到考卷入場對號,正逢下大雨,他穿著帶釘子的鞋,把卷子放在案子上,低下頭去穿襪子,卷子落到地下,他穿好襪子不見了卷子,急忙中卷子被釘鞋踩成碎紙。他哭著告訴文宗,因為考場沒有換卷子的先例,他被趕出考場。參加武藝考試又因馬蹶落地傷了腰,不能入院考試。以前在府中的文武兩個第一,都沒有了用處。從此貧窮潦倒,親朋好友為他找了個教學的差事混飯吃,他背著書去教學。夜裡山洪下來,村莊被山洪沖毀,他的行李書籍也被沖沒,隻身逃脫性命,回到貧窮的家中。這時的知府大人張化鵬已昇任廣東運司,張大人先曾賞識李斌如。他便跋山涉水來到廣州,求張大人收留,不巧張家有喪事,已回故鄉數日。李斌如又急忙登程,在途中追上張大人。張大人憐憫斌如,告訴他「你怎麼貧寒到這種程度,我有孝在身,沒什麼贈送給你,我的大兒子在杭州作官,幕府缺少人手,我寫封信你帶上去找他,以你的才學,是可以暫時在杭州安身的。」斌如趕到杭州,張大人之子正病危,已不能看他父親的信。家人把斌如安排在外室,沒幾天,張大人之子死了。斌如舉目無親,無法生活,將要跳錢塘江自殺,有一個長鬍子長眉毛老人將他救起。斌如向長者哭訴自己生平,為什麼沒作惡事而屢遭大難,碰不上好運氣?老人說「上天仁愛之心怎麼會有私心偏袒,今天大富大貴的人,都是前世積德行善修來的。而飢餓寒苦,投靠不上別人的人,都是因為前生作惡的緣故。你今天雖然沒有罪過,只是你前生是個惡人。如果你今生償還不完前生的孽債,來世還要繼續受罪。只有從現在起存好心,行好事,讀好書,做好人,痛改悔過,還是可以消災退殃,得到善報。」斌如謹遵長者之言,多行好事,後來終於考上進士。
——摘自《太上感應篇白話解》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鸚鵡念佛往生 火化舌頭不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王老居士家餵養的一隻綠毛紅嘴鸚鵡,念佛已有十年,日前往生。往生後十幾天直到火化前,身體一直非常柔軟,羽毛翠綠鮮亮,栩栩如生。火化後撿得一完整舌頭、二十多顆潔白微帶紅色的舍利花、數十粒舍利子和堅固子以及硬化的羽毛。見聞者無不讚嘆稱奇!該鸚鵡於1987年被人從四川樂山帶到包頭,由於它嘴笨無言,且不服馴養,常常以嘴啄人,因此成為「不受歡迎者「,遂被轉讓給王老居士家餵養。

   老居士(筆者岳母)舉家信佛極誠,對於各種小動物格外愛護,家中收養受傷、被棄的貓、狗、羊、鴿等多隻。鸚鵡進入王家後,開始天天接觸收錄機播放的《五會念佛》、《觀音聖號》等佛教音響,性格日趨溫和。

   數月後,原先什麼都學不會的笨鳥卻開始念佛了!諸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、「阿彌陀佛」、「佛佛佛」、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、「觀音佛」不等,語調清晰動聽。其中還不時穿插「快快念佛」、「哥哥念佛」(’哥哥’是人們對它的愛稱)、「念佛吧」。頗有警策意味!它在每天早晨和晚上跟著主人上早晚功課,只要佛堂裏有人念經或念佛,它就跟著念佛。即使在佛堂裏默念,它也能知道,主人念多長時間,它也念多長時間。

   奇怪的是,該鸚鵡除了佛號外,其它依然什麼也教不進去,王家也是同修道友聚會的地方,每日聲音很雜,它從來不學人們常教的諸如「你好」、「請坐」之類的話,反而回之以「念佛吧」、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

   1998 年5月的一天,該鸚鵡因受驚嚇,後即不進食,且不停排泄直至次日。臨終時,跟著主人念佛,依稀聽得到嗓子裏在念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& hellip;…。往生後身體非常柔軟,羽毛翠綠鮮亮,栩栩如生。王老居士全家為它助念12小時。火化時請五台山能成老法師主法,聞訊趕來的居士同修有百十餘人,佛事莊嚴肅穆,火化後撿得一個完整的舌頭、二十多顆潔白微帶紅色的舍利花、數十粒舍利子和堅固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無獨有偶,早在明代蓮池大師所編《往生集》卷二《畜生往生類》中,就載有一則唐代鸚鵡念佛往生的奇事:「唐貞元中,河東裴氏(所)畜鸚鵡常念佛,過午不食。臨終十念氣絕,火化之,得舍利十餘粒,炯然耀目。僧慧觀者,用陶甓磚建塔,以旌其異。成都尹韋皋為之記,有『了空相於無念,留真骨於已斃』之句云。」

   類此者在《虛雲和尚年譜》中也有記述,每使淨業學人感動不已。可見此事古今不絕,足證念佛法門實為四生九有,上智下愚皆能奉行蒙益的無上第一法門!亦足以成為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當成佛」的絕好旁證!

正好念佛

若人富貴,受用現成,正好念佛。
若人貧窮,家小累少,正好念佛。
若人有子,宗祀得託,正好念佛。
若人無子,孤身自由,正好念佛。
若人子孝,安受供養,正好念佛。
若人子逆,免生恩愛,正好念佛。
若人無病,趁身康健,正好念佛。
若人有病,切近無常,正好念佛。
若人年老,光景無多,正好念佛。
若人年少,精神清利,正好念佛。
若人處閒,心無事擾,正好念佛。
若人處忙,忙裏偷閒,正好念佛。
若人出家,逍遙物外,正好念佛。
若人在家,知是火宅,正好念佛。
若人聰明,通曉淨土,正好念佛。
若人愚魯,別無所能,正好念佛。
若人持律,律是佛制,正好念佛。
若人看經,經是佛說,正好念佛。
若人參禪,禪是佛心,正好念佛。
若人悟道,悟須佛證,正好念佛。
 
         ——明  蓮池大師
 

印光大師開示:夢中生活,水月家庭

  人生世間,千思萬算,種種作為。究到極處,不過為養身口,遺子孫而已。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,何必綾羅綢緞。口則菜羹盡可過飯,何必魚肉海味。子孫則或讀書,或耕田,或為商賈,自可養身,何必富有百萬。

  須知世間萬法,悉皆虛假,了無真實。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、如露如電、如水中月、如空中花、如熱時燄、如乾闥婆城。(梵語乾闥婆,此云尋香,乃天帝樂神,其城乃幻現非實,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。)唯自己一念心性,亙古亙今,不變不壞。雖不變壞而常隨緣。隨悟淨緣,則為聲聞,為緣覺,為菩薩、為佛。由功德有淺深,故果位有高下。隨迷染緣。則生天上、生人間、墮修羅、墮畜生、墮餓鬼、墮地獄。由罪福有輕重,故苦樂有短長。若不知佛法之人,則無可如何。汝既崇信佛法,何不由此逆境,看破世相。捨迷染緣,隨悟淨緣。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。從茲永出六道之輪迴,高證四聖之果位。豈不是因此小禍,常享大福耶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依靠自性,不靠外境

學講經者,經講不好,因為學講的是佛經,自己不是佛,當然講不好;自己要是佛,經自然就講好了。換言之,我們想把經典講好,就先要作佛,這是根本的辦法。作佛是每個人的心願,但做不了佛,就是自己沒有作佛的信心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。」這句話的意義無盡深廣。不但修淨土,「信、願、行」是三個必須的條件,沒有信心決定不能往生。實在說,世出世間法是否有成就,都是建立在信心上。世間人相信自私自利,相信損人可以利己,相信貪瞋痴慢,這也是信為道元功德母,什麼道?三惡道,所以他墮三惡道。他若是相信戒定慧,就是出世間道。

  佛教導我們要建立自信心,相信自己。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,就是相信自己,不為外境所動。凡是相信別人、依靠別人,稱為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佛門裡講「門裡外」。佛教導我們「三自皈」,是皈依自性佛、自性法、自性僧,沒有皈依外境,所以佛法稱為「內學」,佛經稱為「內經」,「內」是自性。

  佛說宇宙人生的根源,是自性所變現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你要是相信你的心、你的識,就正確了,就是佛知佛見;你要是相信所現的、所變的,那就錯了。所現、所變是無常的,能現、能變是真常,是常住真心,永不改變。可是凡夫相信外境、相信無常,而佛把無常稱作「無常大鬼」,這是我們從根本上、觀念上就搞錯了,這怎麼能成就?所以,學佛一定要建立自信心,要相信自己,相信佛所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佛法講「緣生」,醫生為病人治病也要有緣,緣是信心。病人對醫生十分信任,醫生縱然醫術不高明,病人也會康復。李木源居士的癌細胞遍滿了五臟,他之所以會好,就是因為信心,「心轉境界」。所以,反省、懺悔、改過,斷惡修善,身體就恢復正常,藥物只是輔助,其功效只佔百分之五而已,百分之九十五是自己的信心。如果你對自己的病沒有信心,對醫生沒有信心,病就無法痊癒。要明白此道理與事實真相。因此,修行人生病用清淨心來調養,斷食只喝水,放鬆身心,放下一切妄想雜念,一、兩個星期就恢復了;不用藥物,完全用心理治療,非常有效。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,我們若不知道學習,聽信妄言,被境界所轉就很可憐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」我們要學著能轉境界,不為境界所轉,就能頂天立地。

  不要怕死,說真實話,沒有死,死是時空境界的轉變。在六道輪迴中捨身受身,就像衣服髒了脫掉,再換一件新衣服一樣。所以,真正通達佛法,沒有生死,生命是永恆的。因此,對任何境界都沒有留戀,像穿衣服一樣,不管穿任何衣服,穿幾天就脫掉再換。所以,覺悟的人在十法界,無論什麼身相都沒有留戀,一切隨緣,隨緣就自在,隨緣能現無量身。

  這種功夫要從斷煩惱、放下做起,能放下就是佛經講的「解脫」,把我們的煩惱結解開,就脫離憂患、煩惱、生死。從什麼地方下手?從徹底放下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下手。控制的念頭是與生俱來的,初生下來的嬰兒,就有想控制外面境界的意識。譬如他喜歡吃的糖,他就想佔有。這是煩惱的根源,六道輪迴的根源。所以,要把控制人事物的念頭放下,一切隨緣,隨緣就自在。第二,放棄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。然後再進一步,把得失、好惡、利害、善惡放下,就得大自在了。

  佛菩薩一切放下,生活隨緣,因此他們得大自在。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,世壽八十歲時,學生逐漸懈怠、懶散,沒有人再啟請佛說法了。魔王波旬見到這種情形,便向釋迦牟尼佛要求:「佛陀,你講經四十九年夠了,你現在可以入般涅槃了。」佛原本可以再多住世一段時期,但魔王來要求,佛便恆順魔王,點頭同意,立刻就走了。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釋迦牟尼佛做到了。

  釋迦牟尼佛能隨順一切眾生,雖然他入滅了,依然能換身分再來,多麼自在!佛不一定以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身相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。他能以菩薩身出現,以聲聞身出現,以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身分出現在世間。佛憐憫苦難眾生,所以沒有離開世間,正如布袋和尚滅度時告訴大眾,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。「時時示世人,世人常不識」,他示現在世間人群當中,而世間人不認識他。彌勒菩薩如是,諸佛菩薩亦如是。

  由此可知,一定要斷煩惱。不要害怕什麼都沒有;什麼都沒有了,日子過得更舒服、更自在、更快樂。要相信你命裡有的丟不掉,命裡沒有的求不來。你有錢,把錢丟得一文不剩,命裡有多少,還是不會少。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,命裡有的很快又來了,而且來的一定比你丟的還多,好像有利息一樣。「財為五家共有」,財會貶值、會消散,你保不住它!這個事實真相,《了凡四訓》講得很清楚,所以我常勸導初學佛的人,先要將《了凡四訓》念三百遍,以堅定信心。

  佛教導我們,命中有財富,應該去積功累德,以此財富去修無盡的財富;有智慧,應以智慧布施、奉獻、供養一切眾生,會得無盡的智慧。我們要像佛一樣,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己,一切眾生是自己;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,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。人為自己肯花錢,為別人不肯花錢,就是不知道別人是自己;如果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,為一切眾生花錢,就會花得很痛快、很自在了。

  何時你能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不是凡夫。你生活的境界是一真法界,不是十法界,不是六道,你將六道、十法界轉變成一真法界。這種轉是從念頭上轉、從心上轉、從觀念上轉,念頭轉了,境界就轉了,「境隨心轉」。這是學佛。

  而我們現在不跟佛學,跟凡夫學,錯了;跟妖魔鬼怪學,更錯了!「魔」是折磨,因為有「我」,所以就被外面境界折磨。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「無我」,無我,魔對我就無可奈何,就無法控制;有我,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,就會受人控制、宰割。無我是真的,有我是假的,是一個妄想概念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三心不可得」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這是講你能執著的心,也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可得,因為這是剎那生滅。外面的境界是緣生之法,因緣所生,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是告訴你,能得之心不可得,所得之境不可得,能所都不可得,哪來的我?凡夫執著「常樂我淨」,全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我們眼前所見的境界,也不是真實的,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剎那而已。大家使用照相機就能發覺,生命存在的時間,就是你按下快門的一剎那;你照第二張照片時,第一張的境界已經不存在了。所以,沒有一樣東西存在,全是假的、空的。

  眾生的大病即是將假的當作真的,在一切虛妄當中起貪瞋痴慢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落在阿賴耶識裡變成種子。如果你了解事實真相,阿賴耶識裡不落種子,即是真功夫。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遊戲神通,所以才隨緣消業、隨緣度眾。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功德是從隨喜裡成就的,不知道隨喜就沒有功德;把業障當作功德,就錯得離譜了。

  學佛一定要開智慧,智慧開了之後,轉業報身為願力身,就稱之為「乘願再來」。不必要往生西方再回頭乘願再來,現在就可以乘願再來。從前是業力到此世間來投生的,現在念頭一轉,願力現前,願力做主宰,業力沒有了,現前就是乘願再來。乘願再來就自在了,一切都不計較,與任何人相處都好,在任何環境中,天堂也好、地獄也好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平等了。平等是真法界,就是一真法界。心平等了,境就平等。

  佛為我們說的事實真相,我們要細細思量,才能得到真實受用。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中,轉業力為願力,轉凡成聖,轉生死為大涅槃,轉煩惱為大菩提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能做到,我們也能做到,問題就是我們對這些大道理要能透徹了解,真正肯做。真做到了,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,你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最高享受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。

  (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-14-0312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聚散都是緣,路要自己走

緣聚而來,緣散而去,聚散乃人生常態,有緣成為同路人,到站各自奔東西。
古人送別到十里長亭,到灞陵。如今,突然覺得人生處處佈滿驛站,一揮手,便成別離。
自小,每年分班或畢業典禮都像大禍臨頭。不斷結交的好友又不斷失去。上大學時,老同學寫來信,讀了深有感慨。他說,回顧同窗三載,前後桌到左右班,再到現在兩個學校、兩個城市,距離越來越遠,而朋友也越來越「老」了,其間的幾句玩笑也成了我們僅有的談笑了。可不是嗎?相聚的日子太長,很容易變得平淡,正像那歌中唱的:「那時候天總是很藍,日子總過得太慢,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,轉眼卻各奔東西!」
自分開之後,冷暖自如,久別重逢,似乎有了機會吐無邊的感慨,卻往往不知從何說起,於是只有數句寒暄,加上搜腸刮肚的幾個並不可笑的身邊奇聞軼事。多年不見的朋友,再見面時,覺得彼此都有一點不同了。有人有了一雙悲傷的眼睛,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,有人是一臉的喜悅,有人卻一臉風霜,歲月滄桑都隱隱約約地寫在每個人的臉上。
人生像劃船,一降生,你便上了家庭的這條船,父母兄弟由不得你挑選,長大了,學校又是一條船,同學們相助相幫,朝同一目標努力;畢業好似船靠岸,你有你的理想,他有他的打算,我有我的觀念,儘管友情難捨仍免不了道聲「再見」,以便各自選擇喜歡的其他船,就這樣一直劃下去。
其實,人生的路要每個人自己去走,誰也代替不了誰,正像這「路」字,一半是「足」,意思是要腳踏實地,一半是「各」,代表各人有各人的走向,有所往,有所返,有所聚,有所離,有所予,有所求,全在這路上。不捨與傷別是始終不能改變的,但是有些是改變了的。隨著年少的遠去,知道長相憶比長相聚更為可貴,學習不是虛度光陰和情感。這樣,作別之時,沒必要把氣氛裝點得很悲壯,陰晴圓缺,前有古人後有來者,何必哀哀戚戚,兒女共沾巾?「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?」(唐‧高適:《別董大二首》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態,能夠偶爾話起,而心中依然感到溫存,就是好朋友,再者「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」(唐‧王勃: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),就讓我們瀟灑的揮別,留取彼此的美麗,放在心裡。
路還是要自己走,聚散且隨緣吧!
 
——選自《學會選擇懂得放棄》吳晶編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美食當前 體會到什麼

【若得美食。當願眾生。滿足其願。心無羨欲。】

這是講在托缽的時候得到很適合自己口味的供養。這個意思引伸,可以說我們在順境善緣所遇到的都能夠稱心如願,都會引發這個大願,這個大願是要我們去除貪愛。順境裡頭最重要的是不生貪戀;逆境裡面不生瞋恚,這是真修行,總而言之,在任何境界都要保持心地的清淨不染著,這最重要。所以引發的大願是『滿足其願』,什麼叫滿足?心沒有羨慕,沒有欲望,這叫真正的滿足,無時無處無事而不滿足,佛法裡面經典上常講知足常樂。

不殺生,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尊重,都要敬愛,不可以任意踐踏生命、殺害生命。我們喜歡別人尊重我們,我們就要尊重別人。一般人只知道尊重人,不知道尊重畜生,更不知道尊重花草樹木。對於再小的動物,蚊蟲螞蟻,乃至於細菌,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,我們都要尊重牠,不能夠殺害。樹木花草,植物也是有生命的,也要尊重它、愛護它。像蔬菜水果、稻米雜糧,它提供我們的飲食所需,我們對它有沒有回饋?這是個問題,一般人在這方面就疏忽了。我們怎樣回饋?在菜園裡面我們還沒有用它的時候,要愛護它、要尊重它。它供養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它。它能不能得到?它真能得到。現在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逐漸逐漸也明白、也能體會到,所以這點我們要做到。

我們要問,現在我們不托缽了,我們每天坐在餐桌上吃飯,這個飯菜是不是齋主供養的?是。誰是齋主?齋主可一大堆。在一個道場,道場的主人是齋主,道場所有執事是齋主,廚房裡面煮飯燒菜的這些人統統是齋主,沒有他,你得不到。賣米賣菜的也都是齋主,種糧食的、種菜的也是齋主,你慢慢去思惟、去推廣,你就曉得這一餐飯是多少齋主。佛法裡面,上報四重恩裡頭有一條眾生恩,這是講人;講到物,一粒米、一滴水、一片菜葉,它們生長出來獻出供養,統統是齋主。

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恩惠,受一切齋主的恩惠,若不知道好好的修行,怎麼報答他? 報恩要知恩,知恩才會報恩,不知恩,報恩的念頭就生不起來,唯有知恩才會報恩。知恩是解門,解悟,報恩是證悟,都是性德。知恩是性德裡面的一分般若智慧,報恩是德行。我們怎麼會知道恩?是佛教的。沒有佛菩薩教誨,雖然這些事情天天在眼前,天天在身邊,我們那天不吃飯?那天不喝水?但是確實沒有想到有這麼多恩德。然後就曉得父母恩跟老師的恩。父母生我們這個身,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要做一個知恩報恩者。

《證道歌》上講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六道輪迴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這兩句話就是說明覺是多麼可貴,覺才有真樂。覺心裡面沒有欲望,覺心裡面沒有羨慕,這才叫做「滿足其願」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知足常樂。

從這些地方我們再引伸到不僅是飲食,更重要的是法食。托缽的人都知道向齋主乞食,向佛菩薩乞法,乞食養色身,乞法養慧命,這兩個身要是比較哪個重要?法身比色身更重要。為什麼?色身有生有滅,法身不生不滅。法身在哪裡?法身跟色身是一體,問題是我們不認識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透徹,用了很大篇幅的文字為我們說明法身是宇宙的全體。

佛門裡面我們也常聽說根利、善根深厚,什麼叫根利?什麼叫善根深厚?放得下的人就是善根深厚,就是根利。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神秀就是放不下,他還講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身沒放下,心沒放下,境界沒放下。菩提樹、明鏡臺是境界,沒放下,活得很苦。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那很苦,那個鏡子你天天要把它擦乾淨。換句話說,他心裡頭有牽掛、有憂慮、有煩惱。惠能大師心裡乾乾淨淨,沒有身也沒有樹,沒有心也沒有臺,他不要去拂拭。你想想這兩個人的境界。

放下就功德圓滿,放不下,塵勞無盡。果真放下,我們就透了。我們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就沒有透。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學些什麼?學在見聞,沒有契入,學一些知見。古人說的話說得好,皮毛之見,一分一毫都沒有透過,那怎麼行!這就是不得受用。真正契入之後,才真正了解宇宙萬事萬法是一回什麼事,才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諸法實相,把諸法(一切法)的真實相搞清楚,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這叫看破。看破之後,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會起來,這叫放下。

取材自淨空法師主講《華嚴經》第1564卷

         

如何將佛號念好,將來真正有把握往生?

念佛是否就能往生,李炳南老居士常講:「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、三人。」念佛何以不能往生?其原因就是心行與經中所說的條件不相符。《無量壽經》中「三輩往生」和「往生正因」兩品經文,所說的條件,我們沒做到,單單只是念佛,心行都達不到標準,怎能往生!而世尊對我們的開示,最重要的兩句話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我們仔細反省,佛是念了,「一向專」沒做到,「發菩提心」更沒有做到。佛說了八個字,你只做到「念」一個字,當然不能往生。雖然不能往生,也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。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都跟阿彌陀佛結緣,這一生若也只是結個緣,還是要六道輪迴。倘若這一生決定要往生,就要將此八字都做到。

  何謂「發菩提心」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說,第一是至誠心,第二是深心,第三是迴向發願心。「三心圓發」,圓是圓滿,才是發菩提心。此三心,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,真誠到極處。從體起用,一是自受用,一是他受用;也就是說,你用什麼心對自己,用什麼心對別人。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,對別人的作用是迴向發願心。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,沒有發菩提心,還是不能往生。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。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,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,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,這是凡夫。

  但念佛人也有造惡業,起心動念不善的,所以慈雲灌頂法師在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末後一段講到,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第一條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。是故,心行不善,口善無濟於事。果然將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此二句,認識清楚並且做到了,念佛一定往生。

  現在有些人提倡「本願念佛」,連經都不要讀了,就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,臨命終時一句、十句就能往生。經上講得沒錯,但他們斷章取義,不能怪佛,要怪自己愚痴蒙昧,存僥倖、投機取巧的心。往生之人都是真誠心,你是僥倖、投機取巧之心,佛怎麼會來接引?所以,斷章取義很容易誤事。若將全經參透了,才真正懂得十八願的精義。全經的意思沒有參透,容易產生誤解,錯會意思。開經偈云: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們是曲解如來真實義,誤會如來真實義。

  過去,確實有臨命終一念、十念往生的。在《往生傳》裡,唐朝張善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。民國初年,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,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,他不識字,沒有聽過經,出家之後也沒有受戒。諦老慈悲教他一句阿彌陀佛,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此人老實,老實就是至誠心、真心,依教奉行。這句佛號將他的妄想、習氣、煩惱、分別、執著統統都念掉,三年功夫成就了,自在往生。

  我們同修當中有念佛三十年、四十年,消息都沒有,原因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夾雜在佛號當中,從未斷過;不但沒有斷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還天天增長,所以念佛不起作用。

  佛法的修學要如理如法,念佛法門亦不例外。為何念佛堂每天還要聽經兩小時,就是念佛人要明白道理,念佛才管用;不明道理,念佛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。古人所感嘆的「袈裟之下失人身」,失人身就是三惡道,出家人搞六道輪迴,這是多悲哀之事!

  所以,淨宗經論不能不認真去參究,不能不認真去細講。講經、參究,聽的人得益少,講的人得利益多。講經也要用真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才有悟處。每天都有悟處,每星期都有悟處,境界天天不一樣。縱然做不到這樣的功夫,至少也要月月有進步,我們的業障才能消得了,災難才能避免。每個月都有悟處,功夫就得力了。有悟處,功夫得力了,行持上決定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。同學們還達不到這個境界,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、我執。

  佛法的修學,成就最低的是小乘須陀洹,稱為「入流」;大乘是初信位菩薩,身見破了,四相破了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過去我以為大乘菩薩才破四相,原來小乘須陀洹也要破四相,才知破四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。《華嚴經》上,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,破四相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種,淺深廣狹不同。若真能離四相,雖然功夫很淺,念佛就能得力。四相是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來的。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要捨棄,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,否則很難往生。

  想利益一切眾生,沒有機會沒關係,那是緣不足,不是你沒有心。常言: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,「心有餘而緣不足」也是一樣。緣有淺深廣狹不同,縱然沒有緣分去幫助眾生,在日常生活當中,接觸的少數人也要發心去幫助,一個都不捨棄,以真誠心勸導,這是能做到的。能做而不肯做,過失就在自己;能做,對方不接受,不接受也要做,要用「善巧方便」。他完全不能接受,合掌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他不想聽也聽進去了,所謂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這就是慈悲度眾。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,沒有佛種的給他下佛種;有善根的幫助他成熟;已經成熟的,幫助他這一生決定往生。這一生決定往生是善根成熟之人,成熟是具足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一向專念,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。菩提心是真心、是佛心,所以佛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非常重要,其含義無盡深廣。

  經教深入得愈深,對這兩句話解得愈深刻、愈廣。以為自己明白、懂得,其實全是誤會,是故世尊叮嚀我們要「深解義趣」。這八個字,連等覺菩薩還解得不夠圓滿,到如來果地才徹底圓滿,我們如何能說懂得了、明白了?念佛之所以不能往生,就錯在此地。

  (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-14-0427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印光大師開示:存心立品

念佛之人,必須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(即教我之師,及有道德之人。)慈心不殺,(當喫長素,或喫花素。即未斷葷,切勿親殺。)修十善業。(即身不行殺生,偷盜,邪婬之事。口不說妄言,綺語,兩舌,惡口之話。心不起貪慾,瞋恚,愚癡之念。)又須父慈、子孝,兄友、弟恭,夫和、婦順,主仁、僕忠,恪盡己分。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。我總要盡我之分,能於家庭,及與社會,盡誼盡分,是名善人。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,即得往生。以其心與佛合,故感佛慈接引也。若雖常念佛,心不依道。或於父母、兄弟,妻室、兒女,朋友、鄉黨,不能盡分。則心與佛背,便難往生。以自心發生障礙,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