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六月 2007

62

◎ 佛法太難了,學小乘也要先做到無我,談何容易!若想成佛,就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設佛不說淨土法門,吾人對於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,不過種種善根而已,很難達到究竟的目的。佛大慈悲開示淨土法門,可以帶業往生,當生就能成就。但不可誤解,以為造業之人念佛均可往生。祖師說﹁隨緣消舊業,切莫造新殃﹂,是指學佛之後要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不可再造新業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平常只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在心中,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現前,即以一句聖號對付之,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要思量,老老實實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此一句聖號與一切法均不相應,自與六道均不相應,故可脫離六道,超出輪迴。
◎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,口念不關重要,心中要常念,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,相續不斷。初學通常要用念珠,每晨念三串珠,念三聲佛號撥一珠,一直念下去,絕不中斷;以後再五句撥一珠,或十句撥一珠。在念佛時任何閑事都不要管,行也念,坐也念,句句分明,不清淨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,心中仍念,久而久之,即得念佛三昧。
~淨空法師法語

61

◎ 佛在世時只有眾會,即講經說法之所在,聽經之後各自修行。中國自佛法東來以後並無叢林制度,唐以後古德鑑於修行人疏懶成性,必須共修,於是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,以防止個人修行之放逸。
◎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,不是死了之後去的,死後就作不了主。現前不能開智慧,爾後即不能往生,學佛是白學了,未免冤枉。過去人能往生,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,一切不操心,事情來了就辦,辦完就了,過去不想,未來亦不想。修淨土用此種心情去修,一句有一句的用處;以此方法勸化他人,送他成佛,將來他要度多少眾生!
◎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,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。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,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,是第一等聰明人。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為正行。
◎ "一心不亂"言執持之極也,是"阿彌陀經"全經之旨。一心不亂是功夫話,念佛人所求者在此,雖不易而必須有此目標,只要誠心誠意求,仍可求到。
 ~淨空法師法語

60

◎ 菩薩修六度萬行,利益一切有情,心中沒有自己。事事要做但不著相,看似很難,其實比世間法之求名求利還容易,世間名利用盡心思未必能求到,行菩薩道心中一塵不染,五欲絲毫不貪沾,連功德都不著,是行之在我,說到做到,自己能夠控制。
◎ 持名念佛,不必觀想,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,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,名必有相,先有相而後有名,名相皆不離一心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相與心有密切之關係,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。
◎ 即心是佛,何必持名念佛?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。所謂﹁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﹂是理,不可執理廢事。眾生迷惑顛倒,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,念頭是剎那不停的,與其攀緣俗念,不如攀緣淨念。煩惱未斷,生死未了,很想成佛,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,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?
◎ "於一念中,入諸三昧。"心若不定,身語均談不上莊嚴。行住坐臥均在定中。禪家之定有出有入,出定心即亂;念佛看似淺近,與最高一著的楞嚴大定相應,只要心裏有佛號,即在楞嚴大定中。
~淨空法師法語

59

◎ 念佛就是修止觀,念佛放下萬緣即是止,放下萬緣再提起一聲佛號,清清楚楚即是觀。
◎ 菩薩道非常遙遠,如有一念厭倦之心即不能滿菩提願;菩薩永遠沒有休息,身體如同機器一樣,用壞了再換一部。
◎ "大莊嚴"指清淨莊嚴,非物質上的莊嚴,是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例如佛堂不在建築得富麗堂皇,在乎同修們的心地清淨,如佛堂內每個同修均入念佛三昧,則佛堂建築雖簡陋,亦是一個大莊嚴的道場。
◎ 佛經不是一律都講成佛之道,佛是應機說法。有一類眾生不想成佛,不願行菩薩道,因為太長遠太艱苦,只求自己了生脫死,所以佛對他說小乘法;又有一類眾生只求人天享受,佛即說人天道。故佛經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,其原因在此。
◎ 離五欲六塵不能行菩薩道;此身是利益眾生的工具,隨緣而不攀緣。取而不捨是凡夫,捨而不取是小乘。修行要善巧方便,有一絲毫貪著,道就入不進去。菩薩道易行,十方諸佛菩薩都來護持,難的是私心放不下。若真心在道,福德自然,故俗云:"只怕沒有道,不怕沒有廟。"
~淨空法師法語

58

◎ 修行人首先須具備生活上必具的條件,約有五事:衣食具足,持戒清淨,清淨處所,息一切外緣,親近善知識。

◎ 上求下化、成就眾生是佛菩薩的宏願,我們若發與佛菩薩同樣的願,佛菩薩必加被;若行為再與佛菩薩一樣,我們就是現在住在世間的佛菩薩。經中所講的廣大行願是教我們照作的,並不是佛菩薩自抬身價,希望大家恭維的。

◎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,不離貪瞋痴,聖道上無分。貪分為五類:內貪。對於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,希望身體健康長壽,精神飽滿,對身體過分愛惜。不知身是一部機器,如捨不得用,養尊處優,過若干年仍然壞掉;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為我修道的工具,方有成就。淫欲。經中列為根本戒之一。想了生死、成無上道,必須斷淫欲;如不斷,修得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,仍在輪迴。境界欲,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。對五欲六塵的貪愛,六根貪六塵,吃講究色香味等等。身見、我執。以上五種,那一種都不容易斷。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;若能少欲知足,身心即能自在。人到無求品自高。

~淨空法師法語

57

◎ 經云:"柔和忍辱,無有窮盡。"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,能忍一分,便有一分成就。遇到一切苦難侮辱,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,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。中國人講氣節,所謂"士可殺不可辱",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:辱都可以忍,何況其他!古德教學,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。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,乃令隨眾作務,在碓坊舂米,經過八個多月。設六祖無忍耐心,豈不老早離去?
◎ 有念即不正,無念方為正念;無念不易做到,以一念止萬念。修淨土法門以心安住在佛號上,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即是定。事一心與理一心各有千差萬別,定力之差別很多。六度中將禪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,不到此時心放不下。精進在前,精進是把各種法門都學過了,然後才可放下心。
◎ 小乘國家之三藏是四阿含、比丘戒、只供釋迦牟尼佛,但修小乘佛法亦並不容易,要斷見思惑才能修到須陀洹初果。念佛能帶業往生,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。諸同修應深自慶幸,生於大乘佛教國家,幸聞佛法,復遇講大乘經論道場,應各自努力,莫失機緣。
~淨空法師法語

56

◎ 有謂:佛法如此好,有何方便法門速得成就?祖師開示說:"看得破、放得下"六字而已。必須先從布施下手。要捨,不捨娑婆世界之苦,如何能生極樂世界?研究教理開智慧很有限,必須由行持上開智慧。小乘由戒定開智慧,戒是捨惡業,定是捨散亂。佛法無一而非捨,布施捨貪,忍辱捨瞋,般若捨愚痴。六度布施列為第一,十度(六度加方便、願、力、智)布施復為第一,四攝法布施亦為第一。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貧,居住山洞,心中自在。古人云"道不遠人,人自遠之",求功名富貴,用多少心機,人家給不給還有問題;而修道是自己的事,操之在我,不必外求,比求功名富貴更容易,何樂而不為?
◎ 每一眾生從無始以來,住於生死,受盡苦惱,輪迴世間,是可恥的事。修行固然是苦事,而苦盡甜來,並不是做不到的;若做不到,佛就不說了。有信有解必可往生,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,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,千萬不可看輕自己。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受苦,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,修行之苦有限度,六道輪迴無限度,學佛吃苦,吃了有好處,生死輪迴之苦是白受的。

55

◎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發菩提心之人而言,聞佛名號之後即能一心念佛,執持名號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善男子善女人。聞到佛名,對於淨土法門有清淨信心,信願行三資糧具足,現在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。
◎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。古德開示念佛要念"阿彌陀佛"四字;有稱六字名號者,加"南無"二字,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。昔蓮池大師說:教他人念應念六字,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。何以故?大師說: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,表示決心。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,容易念到一心。教人念可念六字,因其未必有決心,先令其種植善根,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。
◎ 我們發菩提心應當選擇一位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導師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地藏,任何一位均好,即以他作模範,念念中向他學習,把自己的心與行照菩薩的心與行一樣。他在等覺,我們在初發心,舉心動念都要向他學。經典即是學習的教科書。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,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,一門修成,其餘門門皆通;如不選擇一位作榜樣,則茫茫大海,無所適從。
~摘自淨空法師法語

54

◎ 多欲是修道人的大障礙,生活方式愈簡單愈好。佛說修道之人只接受四事供養,即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除此之外,其他均不要。眾生為了培福,要供養法師金錢財物亦不能拒絕,接受之後應作為莊嚴道場、救濟貧苦、賑災、以及其他利益有情之舉。人要知足,知足者富,少欲知足是修道的前方便,修行人遇到魔障即因有貪心。少欲知足,心才能定下來,心要不淨如何能得定。

◎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,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。目前人類有四十億,有幾人能聞到佛法;聞法之中,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;其有能聞而起修者,更是少之又少。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,聞而起修,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。人身難得已得,佛法難聞已聞,若不於今生度脫此身,更待何時?

◎ 毛髮悚然淚即出者,表示感動之深,須達多長者第一次聞到佛名即毛髮悚然。修淨土者都是過去世曾經修過淨土法門,否則不會一聞即信。華嚴經云:寧在諸惡趣,恒得聞佛名,不欲生善道,暫時不聞佛。

~摘自淨空法師法語

53

選擇
◎譬如一個水桶想要加滿水(累積功德),我們一定要拿水管加水(布施行善),而水管那麼多種,我們一定是趕快選最大最好最粗的水管加水(贖命放生),這樣子效果才會明顯。如果放著最大最好的水管不用,卻執意拿細細小小的水管來加水,水桶想要裝滿水,大概是難上加難。
放生道理甚深
◎其實,放生的道理很深很深,低劣愚下如我等凡夫,只能依教奉行實踐,尚不能領悟放生的真諦於萬一。放生是放自心未來諸佛,放生是真念佛三昧,放生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,放生是慈悲三昧水,這種對放生有深刻的了解與體認,也只有如蕅益大師這般具有甚深修持與高超智慧的祖師大德,才能夠有所領會。
 
放生,慈悲三昧水
◎蕅益大師說:「欲即人心證佛心,轉劫濁成淨土,術莫於放生。放生一法,惟擴與久,一杯水不救車薪火,設人各一杯焉,一杯不已再一杯已,杯水多,車火未有不滅者,今殺運紛紛,並同分惡業招威,非慈悲三昧水,孰能熄之。」
…摘自蓮池警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