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十月 2006

[聽經札記]-80

△一切眾生流轉六道,其原因即是第八識中之根本無明,有了無明原有的光明失掉了,無始以來一念小覺而有無明,無明怎樣起來的、何時起來的,什麼原因起來的,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交代清楚的。無明本身沒有體,是假的,是虛妄的,而其作用則了不起,無明的根本即是真如本性,無明有生滅而真如是不生滅的。
 
△古來大德有修有證者,並非每人均作大廟住持,有仍然住山清修等待時節因緣者,作住持也要有福報,有能力領導同修,沒有福報的人無法調御大眾,如欲度生而使其輕慢毀謗造無間業,反而不慈悲,蓋作一住持責任甚大,必須傳道授業,領眾修行,宏法利生,如作不到,即有虧職責,罪過彌天。
△用下列十種方法教導眾生者謂之善智識:(1)勸發菩提心(2)增長善根凡能聞到佛法者均係夙有善根,令其增長(3)勸修六度萬行(4)一切境界能得解脫自在(5)成就一切眾生(6)能得辯才無礙(7)不著世間法(8)於一切劫修行無厭(9)安住在普賢行上(10)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見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79

△前五識依根立名,接受境界的作用,屬於了別,不是分別,第六識是分別,六根接觸六塵,現行熏習種子,阿賴耶識中之種子無形相而確實存在。凡夫無法認識,佛菩薩看得清楚,是有跡象的,攀緣心指第六識,攀即攀緣,指能緣的心,下邊緣字是所緣的境界,能所接觸時即能分別是第六識,眾生以第六識當作真心,其實他是妄本,幫助第七識執著以四大假合之身當作自己,六塵緣影當作真心。果能接受佛的教訓,捨妄求真,轉識成智,就成功了。
△世間成就與出世間的成就實質上不相同,世間法考取大專聯考有的可以在學校混四年,拿到一張文憑,學佛不能混,破一分無明才能見一分本性証一分法身,去無明是自己的功夫,並不簡單,心清淨即是離相,能執所執全是空的,對此理相信,而境界現前自己仍無把握。古來祖師大德深解義趣,自然可以轉境界,我們作不到,唯有常常讀誦大乘經典,念一遍即提高一次警覺,常常熏習,天天念即天天覺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在行的方面,再加以持戒修福念佛,以此為入門,轉凡成聖並非今生作不到的事,要看行人之志願如何耳。

[聽經札記]-78

△有人說老實念佛就夠了,不必讀誦經典,研究教義,或參加講經法會,須知老實二字談何容易,念佛的義趣一毫不明,焉能老實,十六觀經上說:求生淨土應讀誦大乘,明第一義,印光法師是淨土宗祖師主張念佛,他所列念佛人應讀的經典包括淨土三經、金剛、法華、楞嚴在內有五六十種之多,並非只念佛號而不看經。還有一部份學者,專門研究佛經,手不釋卷,博學多聞,但從來不曾燒一炷香,頂一次禮,對三寶不加恭敬,其實這種人所了解的是似是而非,自誤誤人,因為他不信,所以談不上解與行,如果他真正了解的話,他自然會感戴佛恩,五體投地,不惜犧牲性命,為法忘軀,如須菩提聞金剛經後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歎為第一希有功德,是真正了解經的真實義才會如此。

△供養佛應以最上最好的供品,表示至誠懇切之心,對上是供養,對眾生是布施,布施是破慳貪的,布施供養應盡心盡力決不勉強,沒有財力,隨喜亦是一樣有功德,何況念佛不花一文錢,念到一心不亂是真供養,故經云:專心想念於諸佛,一切世間大明燈,十方所有諸如來,靡不現前如目睹。
..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77

△中國古時教學方法甚為善巧,令學生在幼年時代培植根基,幼年記憶力強,十歲左右使其先讀四書五經,不必求解,讀得滾瓜爛熟,記在心裏,一旦開解即能貫通,此之謂求根本智。學佛亦如是,讀經先不求解,一字一字的讀下去,日久功深就可以開悟,先求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。
 
△佛法講智不是死板板的,是活活潑潑的,什麼環境均能配合,例如河流是彎彎曲曲的,隨順其彎曲可以達到目的地,心地要直,行事要委曲婉轉。禮就是彎彎曲曲的,所以稱之為曲禮,佛應化到人世間,亦是委曲,大慈大悲教化我們,而我們還不接受,眾生剛強難化亦得有忍耐心,所以說「智慧周旋常遍轉」,什麼環境都自在。
 
△凡是往聽大乘經典的人前生都是學佛的,若能歡喜信受,更是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。學佛必須親近善知識,歷代出家在家大德均有師承,如坐在家中靠閉門研究而學通的,尚無其例,連釋迦牟尼佛都要到外面參學,九十六種外道都學過了,而後悟證真如本性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76

△經中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,念念都是想成就一切眾生,但看看佛菩薩度眾生似乎並不積極,看不到有什麼勇猛精進之相。須知機緣未成熟佛來也無用,佛法講契機,不契機有害而無益。佛度眾生決不失去時節因緣,一個人將要成熟的時候佛即現身,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等書籍不可不看。
 
△有謂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,最好是學禪,智慧高的應學向上一著,此話害人不淺,現在學佛的人有幾人有圓頓根性的,縱然有而在臺灣遇不到破三關的大禪師,無師承,只有盲修瞎練,恐入歧途。有一居士學禪多年,對於一千七百則公案研究推敲,大部份均能領悟,而只有三四條不大明白,一日請示印光大師,大師答言,此一千七百則公案中有一條不懂,其餘全不懂,若有一條能懂則一千七百則全懂,此居士聽後只好放棄學禪而老實念佛。
△眾生肯接受即去弘法,菩薩所到之處一定令眾生生歡喜心,如果眾生討厭菩薩不接受菩薩的教化,菩薩就要馬上離開,但是眾生遭遇了厄難,肯回心轉意改過遷善,歡迎三寶,菩薩再來,菩薩對於度生事並不著急,著急即生煩惱,生煩惱、心即不清淨。

[聽經札記]-75

△佛法是為度眾生的,要圓融不是呆板的,若是一成不變,自度還可以,不能度他,此菩薩法與二乘法有許多不相同之處。唐朝道宣律師戒律精嚴,住在山上,很有道行,每天是由天人來供飯,有一天窺基大師來看他,兩人談了很久,窺基是不拘小節的,道宣對窺基並不太重視,談後窺基即辭別下山,但這一日天人未來送供,次日道宣問天人昨天何以不來,天人說昨天我來了,有大乘菩薩在山上,天龍八部太多了,我沒有機會上來,故沒有送,請原諒。可見大乘菩薩外表要隨順眾生,表面形跡並不太重要。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禮敬十方一切諸佛,心中無妄念即是恭敬,學佛無他,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而已。心要平要靜,自然會生觀照作用,此是學佛的總綱,不如此就會走冤枉路,親近善知識要找心地清淨的及清涼自在的人,向他學習,如果這位善知識一天到晚忙的不可開交,是社會上的大忙人,熱惱逼人,你千萬不要親近他。
△三寶分大小乘:(1)小乘三寶,丈六金身是佛寶,阿含經是法寶,四果羅漢是僧寶(2)大乘三寶,圓滿報身毘盧遮那是佛寶,方等般若是法寶,三賢十聖是僧寶。

[聽經札記]-74

△四緣:(1)親因緣又譯為因緣,謂六根為因,六塵為緣,如眼根對色塵時,識即隨生,餘根亦然,是名因緣,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,每一眾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,各各具足,取什麼緣即得什麼果,若取成佛的緣,今生必定成佛,主宰命運的在我們自己手中。(2)等無間緣、又名次第緣,謂心心所法,次第無間,相繼而起,相續不斷。(3)所緣緣、又名為緣緣,是心裏攀緣之對象,不能間斷是自己本身的力量。(4)增上緣、謂六根能照境發識,有增上力用,諸法生時,不生障礙,名增上緣。以念佛而言,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是親因緣,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,很想往生,念玆在玆是所緣緣,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。
 
△般若是根本智,方便以後的四項是後得智,看經是求根本智的方法之一,整個精神全放在經上,字字分明,不要求解,忽然懂得了即是悟,此種悟不能生歡喜心,生歡喜心即有障礙,看經須用極靜的心去看,看經是修定的,後得智是用,方便成就一切事業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73

△佛經卷帙浩繁,義理豐富,號稱難學,但有一個綱領即修一切善,離一切相,自行化他是同時的,但有輕重之分,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,見性以後重在化他。昔日叢林中之住持職事均係菩薩再來,我們如欲作住持,自己先問問是否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,否則一生時光短促,恐怕誤了自己前途。

△經云:「菩薩諸行一切如影。」菩薩修行不著相,五十一個位子皆是影像,佛說五十一個位子是隨順眾生說的,如金剛經上說:「須菩提、於意云何,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實無有法名阿羅漢,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」如果有一位等覺菩薩,他說他已證了等覺菩薩,他仍是凡夫而不是等覺菩薩。如念佛人心裏總想我何時才能得到一心不亂,這是打閑岔,所以說必須老實念佛,心裏有閑岔就不老實。

△眾生心淨則見佛,佛無時無處不現身,聞法亦如是,如以清淨心看經,其義如泉湧,見解行持不同於世俗,一動感情即起障礙,如想得自在,無其他路可走,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,此是過來人的經驗談。

[聽經札記]-72

△瑜伽師地論中謂善知識應俱備八個條件:(1)品德俱優(2)多聞(3)証有果位(4)大慈大悲(5)無畏(6)堪忍(7)不厭不疲(8)具足辯才。若不俱備以上八條謂之似善智識。
 
△一切大乘經典都離不開實相,無實相即非大乘,見到如來是見性,而不是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相,性是空的,一執著就麻煩了。學佛必須記住大原則,佛法即是破執著,無有定法可說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古德論無相無不相,一切法門均如此,紹無例外,世出世間一切法均如此看即能見性,見性即成佛,說無相是講的體,性體是空寂的,但是可以隨緣現相,無不相即是有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即是無不相、即是幻有。凡夫把假相當作真實謂之執著,而真如本性本來無相,凡夫迷著故有生死輪迴,體是空寂的,相是緣生的。佛說法與世人日常生活經驗完全相反,所以一般人不能接受,但其所說的確是萬古不變的真理,佛不說我們那裏曉得,凡夫聞到佛法要掬誠信受,一面求解,一面遵行,千萬不要等完全研究明白之後再來實行,恐時不我予,一生空過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 -71

△有人說佛經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學思想可以作為學術研究,還有一部份帶有迷信色彩,例如所說的華藏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巍峨玄妙,如烏托邦,都不是實有的。因為佛是絕頂聰明的人,這是他想出來的理想國,令人嚮往,引人入勝,亦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。存有此種邪見之人實在不懂佛法,以凡夫的知見揣測佛的知見,無有是處。佛所說的都是佛的現量境界,佛眼可以觀到無量無邊微塵世界,其所說的境界是親眼看到的,凡夫肉眼的能見度實在太小太近了。
△經云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,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,恒不退轉無有休息,一切如來滅度之後,所有舍利悉已如是恭敬供養,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。自己生死未了沒有關係,先要度眾生成佛,恭敬供養就是廣度眾生,使人看到我們對佛如此恭敬供養,想必是佛確實有使人恭敬供養之價值,引人入道,此為接引眾生入門之善巧方便,要給眾生廣大的法緣,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生死輪迴,如何脫苦,不學佛決定不能脫苦,如恭敬供養諸佛即是間接的使眾生脫離苦海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