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十月 2008

學佛人的一天(之九)~夫婦相處

學佛人的一天(之九)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─ 夫婦相處     智 展 明倫月刊387期2008/9

    
    夫婦為五倫之首,《序卦傳》曰: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,有萬物然後有男女,有男女然後有夫婦,有夫婦然後有父子,有父子然後有君臣,有君臣然後有上下,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。」由此可知,夫婦不和睦則家不齊,家不齊則影響國家長治久安,其相處之道看雖事小,影響實相當深遠。在家學佛人雖力求出塵,然於此事亦不可小覷,因為夫婦若終日為瑣事爭吵,個人道業亦無法成就,唯有彼此相安,方能成為道侶。

    夫婦相處總則

    或問:「夫婦相處之道,有無總則可以把握?」陳海量老居士在《建設佛化家庭》中,根據佛典的開示,標舉了「言色相和」與「忍受」兩個總原則。關於「言色相和」,他說:「佛說:『言色相和,無相違戾』。這是夫婦間精神生活的要素。雙方的言語能夠和軟,面色常帶笑容,那感情還會違戾嗎?『體諒』,在夫婦間是很重要的。倘不肯體諒,互相批評指摘,那言色就不能夠相和了。批評是破裂感情的礁石。天臺人有句諺語:『耳朵要好話聽』。批評會引起對方的惡感,以為你在輕視他,譏笑他。於是來一個反唇相譏,或者惱羞成怒。彼此都發火了,這豈不是自討苦吃嗎?對方倘有錯誤,要糾正他時,切忌率直;要婉轉地用商量的口吻,貢獻意見。對方倘有長處,要給與真誠的欣賞和稱讚,而且要常常稱讚。《華嚴經》裡說:『常作潤澤語,柔軟語,聞者喜悅語,善入人心語,風雅典則語』。不可作『蠱獷語,苦他語,令他瞋恨語,如火燒心語,能壞自身他身語』。我們出言吐詞,要時時自己省察,要說應作語而不說不應作語。」可見,柔軟而正面的言語,及親切可掬的笑容,是讓夫妻關係趨於良善的第一步。
    其次,關於「忍受」,他說:「忍受是要培養的。當對方火氣很旺的時候,我縱有充分的理由,也應該暫時讓他,不和他辯論。不得已時,或出外暫避鋒頭,等到對方的怒氣消除以後,才和顏地告訴他,剛才的退讓並不是理屈示弱,實在因為要避免家庭失和啊!這是寓剛於柔的御夫和御妻術,行之不已,對方沒有不被感動的。『柔能克剛』的真理,我們是很有機會可以應用一下的。還有,逢到對方發火罵言的時候,應當記住天親菩薩的話:『罵者有二種:一實,二虛。若(對方所)說(是真)實者,我應生慚。若(對方所)說(是)虛者,無預我事,猶如響聲,亦如風過,無損於我,是故應忍』。所以能夠做到『無相違戾』的,不獨自己減少氣惱,就是對方也能夠覺悟,容易受我感化,家庭間就可相安於無事了。」可見,「忍」字訣不僅是待人處世的潤滑劑,更是夫妻關係之所以良好的不二法門。
     在《禮記·禮運篇》中,曾列舉「五倫十義」,其中「夫婦」一倫,即以「夫義」、「婦聽」為各盡其道之總則。淨持居士在〈敦倫盡分話十義〉(《明倫》一六八期)中說:「『夫義』,『義』,簡單地說,就是端正,就是負責到底。『婦聽』,『聽』是順從的意思,,男子在外做事奔波,女子則在家主中饋,主中饋即今日所謂的『家政』,家『政』也是辦大事,總要把家持得井井有條,而且父母兄弟保持和樂。」今日社會,雖已打破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成規,然而彼此行為端正,為對方負責,攜手同心使「家政」井然有序,亦是現代夫婦應該持守的法則。

    夫婦相處細則

    在《建設佛化家庭》中,陳海量老居士根據佛典,另外詳列夫婦如何相互對待的細則。在「怎樣待妻」的部分,他說:「佛在《善生經》裡,定下待妻的五條規律。佛說:『夫之敬妻亦有五事。云何為五?一者、相待以禮(溫存體貼、表示感謝、時常稱讚、尊重意見)。二者、威嚴不褻(待妻的舉止應該莊重雍穆,不可學輕薄子的輕慢舉動)。三者、衣食隨時(衣料食品之類,當她心裡想要而還沒有開口的時候,就買來送她)。四者、莊嚴以時(送給她的服裝,要裝飾整潔而適合時代)。五者、委付家內(關於家政,應該給與妻以合理的信任,無須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預)』。」這五事總攝起來就是一個「敬」字,為人夫者若能把握,亦必獲得妻子的敬重。
    至於「怎樣待夫」,陳老居士則舉《玉耶女經》中,佛為玉耶女(給孤獨長者之兒婦)開示的「母婦」、「妹婦」、「知識婦」三種婦道:「怎樣是母婦?佛說:『愛念夫主,如母愛子。晝夜長養,不失時宜。心常憐念,無有厭患,念夫如子,是為母婦』。怎樣是妹婦?佛說:『承事夫,盡其敬誠。如兄如弟,同氣分形。骨肉至親,無有二情。尊之重之,如妹事兄,是為妹婦』。怎樣是知識婦?佛說:『奉事夫,敬順懇至。依依戀戀,不能相遠。私密之事,常相告示。行無違失,善事相教,使益明慧,相親相愛,欲令度世,如善知識。是為知識婦』。」為人妻者,對於丈夫而言,若能如母、如妹,乃至引導丈夫學佛,一同邁向光明正覺的大道,那就非常美滿了。
   《易經》上說:「夫夫婦婦而家道正,夫義婦順,家之福。」《禮記·禮運篇》則曰:「四體既正,膚革充盈,人之肥也。父子篤,兄弟睦,夫婦和,家之肥也。」在這個漠視倫常、目無綱紀的時代,在家學佛人若只求獨善其身,視家庭經營為小道,菩提路上必橫生障礙與煩惱,唯有「家道正」,方能成為修行的助緣,為自身的道業加分。而欲求「家道正」,「夫婦和」絕對是至為緊要的關鍵所在。

 

量大福大 念念為一切眾生

九九年早餐開示—量大福大 念念為一切眾生  1999/1/9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20-14-0109    主講人 : 淨空法師

  費城陳美君居士,問了兩個問題。第一個問題︰各種預言九九年將有大災難,我們應該如何修行轉移災難?第二個問題︰有人聽了師父的開示,錯解意義又到處宣揚,應該怎麼辦?

  第一個問題,「念佛」,念佛就能夠消災免難。第二個問題,「多聽」,現在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,只有多聽自己才能夠開智慧,不至於錯解意思。聽佛的經教也是如此,教下常說大開圓解,我們就了解一定要多讀、多聽,最要緊的是要契入境界。《華嚴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輪,古大德幾乎都肯定,一切經教皆是《華嚴》眷屬,把《華嚴》比作根本,把世尊所說一切經比喻枝枝葉葉。枝葉是局部,根本是全體,我們要有這個認識。而根本法裡面,跟我們說的是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不思議解脫境界,所以《華嚴》又稱為《大不思議經》,我們要認識,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可思議的。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是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。有沒有意思用這些心?沒有。有意決定是假意,有情決定是假情,有愛決定是偏愛,所以稱之為不可思議。不可思議,清淨是真清淨,平等是真平等,慈悲是大慈悲。我們學佛,對這個根本法一定要認識,要能夠體悟,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學習。

  無心是真心,有心就是妄心,這個無不是什麼都無。為什麼說他無心?大乘法裡面常講無念是正念。無念是不是什麼念都沒有?不是的,這個無很難懂。無心是真心,無心之心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它是什麼樣子?剛才我們說過,它是真誠的、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、是覺悟的、是慈悲的,這是無心。有心,這裡面就有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所以有心是妄心,無心是真心,有、無這兩個字,諸位細細的去揣摩,細細的去體會,然後我們在這裡面,才能夠悟出一個道理,凡是說有心、有情、有愛全是假的,虛情假意。為什麼?你已經有了分別、有了執著、有了妄想。佛菩薩的那個情、那個愛是真的,為什麼?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誰能得到佛菩薩的愛?淺而言之是信願,你對佛菩薩有一分信心,你就得一分的愛護,兩分信心得兩分的愛護,這是淺而說之,對凡夫講的。什麼時候你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?你也做到無心,你就得到圓滿的。圓滿的是相應,從信願而感得的是感應,感應跟相應不一樣。感應我們是凡夫,相應我們就不是凡夫,所以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沒有說一念感應一念佛。你要想求消災免難,契入這個境界,還有什麼災難?理要懂得、要透徹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我們學就從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悟、慈悲,就從這兒學就可以。初學這是有心學,如何從有心學到無心,有心學是感應,到無心學就相應。中下根性的人,依這個原則來修學很有效果,都能得受用。得受用的多少,看你修學的功夫,正是古人所說的,一分功夫得一分受用,兩分功夫得兩分受用。落實在我們生活行為上,從哪裡下手?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最初方便」,最初方便要把觀念改正過來,你的修學功夫才能得力,也可以說你的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。觀念從哪裡改?往昔我們的觀念,念念是為自己,這個觀念錯誤,錯在哪裡?錯在不認識自己,你並沒有真正為自己。什麼是真正自己?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,對待一切眾生;一切範圍包括很大,包括了一真法界,包括了十法界,盡虛空、遍法界;這裡面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範圍也很大,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所以包括了有情眾生、無情的眾生;都是自己,這個你才叫真正認識了自己,然後你才懂得要愛護自己。

  佛菩薩以法界為家,諸位在經論上也看到,常寂光土,身土不二,法身跟淨土是一不是二。所以宗門之士才說,「盡虛空、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」,這個說法更殊勝了,誰不愛自己的眼睛?盡虛空、遍法界是自己的一隻眼睛,你會這樣愛護它、會這樣照顧它,這個人真正認識自己,真正愛護自己。所以我們懂得,愛護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愛護自己,眾生得善果就是自己得善果,眾生造惡業就是自己造惡業,眾生墮三途就是自己墮三途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。

  我們要問,眾生行善得善果,佛菩薩歡不歡喜?眾生造業墮惡道,佛菩薩難不難過?如果佛菩薩歡喜、佛菩薩難過,佛菩薩又墮落成凡夫了。諸佛菩薩用心如鏡,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,他看眾生行善得福真歡喜,真歡喜是無歡喜,無歡喜是真歡喜;眾生墮三途、墮阿鼻地獄他真難過,真難過決定沒有難過,沒有難過才是真難過,你們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嗎?這個意思很深。給你講真的,真的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那是真的,他是真慈、真悲、真喜,我們體會不到。唯有契入這個境界,你才能觀察世間,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,業因果報是一回什麼事情。佛法跟世學不一樣,世間學術不能解決問題,原因在哪裡?起心動念他用的是虛情假意,怎麼能解決問題?所有一切動亂的根源,是從虛情假意生的,虛情假意怎麼能解決虛情假意?

  念佛怎麼個念法?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你依這個念法就正確了。覺明妙行菩薩教人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,其實這個說法,跟大勢至菩薩講的一個意思。淨念,淨裡頭就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如果懷疑、夾雜,你這個念就不清淨;相繼就是不間斷,二六時中從不間斷。這是真念,這真學佛,真正的佛子,他怎麼會不成就?我們今天最糟糕的,就是有心、有情、有識、有念,麻煩透了!可是凡夫修學成佛,這是必經的一個途徑,諸佛如來也是從這個路裡頭走出去的。他們從這個路走出去了,我們今天走不出去,為什麼走不出去?不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前天,我在香港跟大家講到福報的大小,我說出古人講的一句話沒有錯,「量大福大」。今天新加坡居士林跟淨宗學會,我們要辦佛學院、要辦彌陀村,無論在人力、物力、財力都需要很大的數字,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圓滿。尤其是財力,最低限度需要美金三千萬,錢從哪裡來?量大福大!李木源跟我,我們只有一個信心,沒有別的,我們沒有攀緣,沒有向人化緣。李居士常講,我們的後台老闆阿彌陀佛,我們沒有福報,阿彌陀佛有福報,這個話說得對。我們今天這個道場是為誰建立的?李居士說,不是為居士林建設的,也不是為淨宗學會建設的,也不是為新加坡建設的。人家說,那你是全世界的?不是,不是為全世界建設的,我們是為盡虛空、遍法界建立的。因為盡虛空、遍法界,我們來的人就多了,諸佛菩薩到我們講堂來聽經,到我們念佛堂來念佛。為什麼?你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他就來了。如果說你這個道場,是你這一家的,是你居士林小團體的,諸佛菩薩不來,他來幹什麼?這是你的家,我到你家去幹什麼?

  我們今天以虛空法界為家,諸佛菩薩都是我們家裡人,你來很正常,你應當要來,你自己家怎麼可以不來?你看看,這個心量多大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諸佛菩薩是我們家人,十方國土是我們家的庭院。在經濟這麼困難的狀況之下,我們要籌這樣數目的款項就很容易得來,你要曉得什麼原因?我們在香港聽說,也有許多法師建個大殿、建個寮房沒有錢。我勸他們心量放大,諸佛菩薩光臨,你的財源就不會斷絕,就不難了。經上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不是順口說的,是事實真相,我們自己要真正做到。所以看到眾生得福,我們生歡喜心,沒有一點嫉妒心;看到眾生遭難,我們有同情心、憐憫心,決定沒有一絲毫在那裡幸災樂禍,沒有!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。如果我們心量,我建個道場是全世界的,全世界的人來,他方世界的人不來了,諸天善神不來了。我們這個心量,我這個道場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十方諸佛都來,就是這一念不一樣。

  昨天我回來,李居士在機場接我,告訴我那邊學校要搬走,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提前,那太好了。學校接過來,我們辦佛學院,「佛陀教育學院」,我們佛陀教育學院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樣才能感應諸佛菩薩全心全力協助這個道場。為什麼?他的事情,這不是我的事情,我們為諸佛菩薩服務,我們的身分是替他辦事。我們盡心盡力為這樁事情來效忠,諸佛菩薩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諸佛菩薩也全心全力愛護這個道場。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這個道場才殊勝莊嚴,真正是如理如法。為什麼許許多多人,進入這個念佛堂不想離開,什麼道理?諸佛菩薩在其中。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。所以聽經怕曲解經義,斷章取義,這種毛病自古以來就常有,我們今天有這個機緣多聽。尤其是網路,設雙向的網路,我們彼此都看到了。費城也準備設雙向網路。我們這次到香港,我們也在香港設雙向網路。這個樣子,我們每天見面,直接聽講。長時間的聽講,就能夠大開圓解,依教修行就能夠契入境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以肉供人

節錄自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15-13-43   淨空法師主講
 
我們要曉得,一切眾生之間,說某人吃了某人的虧,某人佔了某人便宜,這是淺見,沒有這回事情,一切作為皆有果報。如果我們的清淨眼、法眼開了,看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才曉得這個事情真的是公平。佛經上講「吃牠半斤,還牠八兩」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

  我們想想,人生在世吃了多少動物?再墮到畜生道之後,也要被別人吃,就是還債。你這一生吃多少,將來還多少。不是一次還,一次只還一條命。你吃一百個眾生,就要還一百次。

  過去,廣化法師出家前是軍人,管財務軍需的,所以用錢很方便。他那時在軍中每天吃一隻雞,一年與三百六十個眾生結冤仇。我不知道他做了多少年,三、五年是肯定有。換言之,欠一千個命債,在畜生道要投胎一千次還債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吃了多少眾生肉,想起來就寒毛直豎,太可怕了!你以為那是好吃的?牠是無條件提供給你吃的?沒有這個道理!古大德關於這一類的記載,現在的新聞報導,以及筆記小說裡,非常之多。「以肉供人,未有竟時」,確實是沒完沒了!

  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和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有一些公案,其中有一條講到「曹翰墮豬」。曹翰在宋朝時作將軍,他前世的善因果是在唐朝時候,他是一個賣布做生意的小販。有一次走到一座寺院,他卸下布匹休息的時候,聽到裡面有法師講經,他進去聽得很歡喜,於是把賣布的錢拿出來打齋供僧。種了這個善因,到宋朝時候就作小官,好幾世都不失人身。他作將軍的時候,正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要攻打江州,江州守城非常堅固,所以很困難才把江州城打下來。打下來之後,他非常生氣,下令屠城。這個罪就重了,屠城是濫殺,果報必定是墮地獄。

  劉錫元是一位大富長者,他的屬下養了一條豬,這條豬被殺的時候,毛一去掉,身上有曹翰兩個字,才知道他已經墮在豬胎裡以肉供人。他在被殺的前一天,託夢給劉錫元,求劉錫元救他一命。於是劉錫元親自去殺豬場,叫著曹翰的名字,一叫他就答應,然後把這隻豬買下來。業因果報的事情太多太多了。

  大陸東天目山齊居士也跟我們講過,她的同參道友們也親見親聞,就在山下。有一個晚上,有五個人匆匆忙忙趕路,遇到一輛拖拉機,就請開拖拉機的送他們一程。這位開拖拉機的是他們鄉鎮的人,彼此都認識,就把這五個人送去了,還要了一百塊錢人民幣。回家之後很高興,結果把錢拿出來一看是紙錢,感覺被人捉弄了。第二天天未亮,他就到那一家去找這五個人。他說:「昨天送了五個客人到你們家。」這人家說:「昨天晚上沒有客人來過。」他說:「不對,我送他們到你門口下車,給我的是冥錢。」這個主人一聽是冥錢,感覺到很好奇。他說:「昨天我們家裡面,有一隻老狗生了五隻小狗。」他說:「有這樣的事情?」主人說:「是!你進來看看。」他就想到,昨天晚上有一個人頭上戴了一頂白帽子,這個印象很深。他就看那些小狗,有一隻小狗頭上是白毛,他這一看嚇呆了,昨天晚上碰到鬼了,拉了五個鬼去投胎。這是近代的事情。

  還有,這是真正是孝順母親而沒有智慧,捕蟹奉養母親的果報。在嘉興浙江,有一個人每天去找螃蟹,到市場去賣,賣了之後買一點米去供養母親。結果,母親在晚年的時候生病,這是果報現前了。因為兒子常常捉螃蟹,捉螃蟹要用繩子綁螃蟹,所以她把綁螃蟹的繩吞到自己肚子裡去,自己還說造業的錢不這樣吞,就覺得很難過,吞下去覺得比較舒服一點,過了幾天就死了。因此,孝子養親不能殺生,從事殺生行業來孝順母親,母親也沒有辦法得到善報,你說可怕不可怕?他的母親臨死的時候受這個苦難,死了之後決定墮三途,還要跟許多眾生結冤仇。我們想想,世間人為衣食之累,不懂得業因果報,不知道這些小動物也是一條命。由於愚痴造作重業,吃了大虧,到果報現前時受大苦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牢獄裡的佛音

牢獄裡的佛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乃 濟 明倫月刊388期2008/10

 

   

    生命的歷程難免經歷高低起伏的波折,面對來自生命的考驗,有的人一擊便倒,灰心喪志,從此一蹶不振。有的人卻能安守本分,堅定腳步,即使在人生最困頓時,依然為自身的目標與使命而持續奮鬥。佛門裡頭便有幾位這樣的人物存在。

    遍融大師坐牢百日

    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時期,常有人受到無端的政治迫害而下獄,甚至枉死,即使是出家的僧侶,也難以倖免,遍融大師即是一例。
    當年,大師駐錫在杲日寺講解《華嚴經》時,有位狂僧冒犯了太宰被關起來,他託詞說遍融大師也有關係,大師因此也一併被牽連入獄。大師被關在牢房裡頭,情況非常勞苦,看守他的兩位獄卒待他很苛刻。某日,大師不勝其苦,就誠心念誦《華嚴經》,忽然轟隆一聲,牢房鐵門跟鎖鏈全都碎裂,兩個獄卒嚇得說不出話來,都受到了感化,從此不敢再做獄卒。
    大師在牢獄期間,很多信眾常常送供養物品到牢房來,但是大師不願一人獨享,一定要所有的囚犯也都有相同美好的供品,才肯接受,否則就大力推辭拒收。這樣的舉動感化了所有的獄囚,紛紛相率皈依於大師。從此牢獄裡頭,佛號浩浩蕩蕩,不絕於耳。
    大師在牢房裡待了三個月,終於有人為他洗清罪嫌,他卻深感這劫難應該要滿百日才能免除,而且又無法捨離這些獄眾,堅持不肯離去。一直等到一百天滿了,才從牢房裡頭出來,告別這些在牢獄裡的弟子。

    憨山大師流放嶺南

    此外,還有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—— 憨山大師,他在五十一歲那年,因神宗與太后之間的嫌隙,而以私造寺院的原由,被流放到雷州(今廣州)。
    那年剛好雷州鬧飢荒,瘟疫到處橫行,又連年乾旱,死傷的人數無法計算,大師的住處如同棄屍處的「尸陀林」一般,幸好佛力加持,才得以平安度過。是年七月,大師勸人撿拾並埋葬了數萬具的屍骸;並為當地做救濟法會,法會當中,即刻下起了大雨,水淹過地面三尺,乾旱、癘氣自此解除。隔年,會城地區也死了很多人,屍骨露天散落。大師請人拾收、安葬數以千計的屍首,也做了七日七夜的普濟法會。先前此地人士都不知道有佛法,自從大師來此教化後,大家都知道要皈依三寶。這當中有許多讀書人都不明白佛理,大師便寫了《中庸直指》,發揮佛法的道理。

   

    (雖流放嶺南依舊未停下度生腳步的憨山大師)

    大師初到嶺南時,身為帶罪之身,所以被不少官員瞧不起。當時的大司馬陳如岡執法極嚴,大師也沒見過他,但他卻常派人侍候大師。有一回,大師隨同友人前往拜訪,但被門房阻擋在外。當晚,陳大司馬便帶著茶點親身來到大師乘船中回拜,一直談到半夜三更,在座的人無不驚訝佩服大師的才德。此後,大司馬便常對人稱讚大師為:「僧人中的麟鳳啊!」因而嶺南人士都對大師相當的看重。
    有位儒生叫龍璋,聽到大師佛法的開示,心裡非常驚異,回去後,告訴了王安舜、馮昌歷兩個朋友,說:「北方來了位禪師,他說的法非常奧妙!」這兩人聽到後,也來向大師請益。大師為他們說明禪門裡的「向上一句」,二人聽聞後深信不疑,發起了要參究的志願。二人平素便以德業感化不少人,如今有他們的帶領,皈依佛法的人越來越多。靠著三位儒生的大力幫忙,憨山大師的教化並沒有因被流放而停下腳步,反而更在嶺南大大地開展。

    紫柏大師冤死大獄

    除了憨山大師外,素來跟大師情誼深厚的紫柏大師也是在生命的晚年遭逢變故,因「妖書事件」(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匿名信)而被牽連入獄。紫柏大師在他六十一歲時,遭人誣陷而進了牢獄,當時跟他在同一間牢房的,還有兩位因言論不當被捕的御史,一位是曹學程、另一位是南康子,另外就是陪在身旁侍候的僧徒性田跟在家弟子吳彥先。
    大師在獄期間,多次被提訊審問,當官員問不出個所以,就會施以刑罰,大師慨然受之,神色自若。回到獄房裡,仍舊每天為其他四人開示佛理。凡是有事來請教的其他囚犯,都一一為其開導。雖然受到杖刑等拷問,大師依然持守不倒單,直到圓寂。
    雖被誣陷入獄,但大師最後仍以「坐左道罪」被裁定為死刑。大師知曉後,深感「世道如此,久住何為」?一日黎明,向獄卒要了薑湯漱口,結跏趺坐,口誦佛號,自在坐化而去。
    從入獄到坐化,才經過約半個月時間,大師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,身在囹圄,依然不放棄身為僧人的責任,傳遞著佛法的慧命。這些開示,後來由曹學程、吳彥先等人,集結成《圜中語錄》,供後人追思與敬仰。

   

   (紫柏大師身在囹圄仍傳弘佛法直至圓寂)

    累世的業報該怨誰

    大師們身處在這樣困苦的時代與環境裡,卻焠鍊出更加堅韌的靈魂。身為釋子,自落髮出家後,大師們便以弘傳佛法、度化眾生為己任,早已置個人死生於度外。面對生命的無常際遇,他們明白這是因果的法則,是累世的業報,所以在人生的大逆境中,他們不絕望、不怨恨,依舊一步一步踏穩自己的步伐,為那分「心頭未悄然」而繼續堅持著。

一切眾生是佛菩薩

九九年早餐開示—一切眾生是佛菩薩  1999/1/8  香港  檔名:20-14-0108   主講人 : 淨空法師

  光陰過得很快,這三天的學習報告,很快的就圓滿了。這一次跟香港同修們說,《華嚴經》的經題與《行願品》的品題,每一次說到這些地方,都有深一層的契入,深深體會到佛法之微妙,不可思議,也漸漸的契入境界了,對於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白。很多人都知道,東西方古老的預言,幾乎都結歸到這一年,一九九九年這個世間會有重大的災變。我們如何能夠在災變當中掌握著不變,這就是學佛真實的功夫,真實的受用。《華嚴》是最好的指導,在這部經的經題跟品題,幾乎把最重要的綱領、原則都教給我們了。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體悟到、覺察到,我們起心動念都要與「大方廣」相應;我們的生活行為,處事待人接物,也自然與普賢行相應。

  普賢,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十個普,這個意思很深,十個普就是一個普賢。在行門裡面,最重要的是自行、化他,自行是所求普,化他要心量大,要度盡法界一切眾生。我們能不能做到?有這個心願就能做到。不可以說這個事情太大了、任務太重了,我沒有智慧、我沒有能力,我做不到。實際上,這個錯誤的觀念,正是我們自己修學嚴重的障礙。所以清涼判本經的四科,第一個是信。諸佛菩薩也都是從凡夫修學成就的,他為什麼能成就?就是他有信心,信心實在是不容易建立。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得到訊息,諸佛一念周遍法界,我們凡夫業障再重的人,三途地獄眾生,他動一個念也周遍法界。我們曾經讀了不少大乘經,這一樁事情,我們有相當的了解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、一舉一動,正如經上所說的毛孔微塵,也含攝法界、周遍法界。這樣我們才真正肯定,佛所講的虛空法界是一體,這個觀念、這個認知比什麼都重要。善財童子一生,能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沒有別的,就是靠這個認知。所以我曾經講過,一切眾生是自己,虛空法界是家園。

  同修們也許聽說過佛家事業,什麼是佛家?原來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佛的家。佛的事業是什麼?幫助一切眾生認識自己的家園。不但我們講九界,六道迷得更深,哪一個人認識自己的家?哪一個人認識自己?我們今天才恍然大悟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他們認識了,我們今天也認識了,那就是清涼大師所說,《華嚴經》當機者有兩種人,第一種是法身大士,第二種是大心凡夫。什麼叫「大心凡夫」?就是你真正明白了、肯定了、認識了,虛空法界是家,一切眾生是自己,你就是大心凡夫。雖然煩惱習氣業障一品也沒有斷,你有資格學《華嚴》,你很可能證入華嚴境界,大心凡夫是這個說法。可見得,大心凡夫他的智慧福德,可以跟法身大士相等,這是多麼的可貴,多麼的難得!

  中上根性的同修,如果能夠熟讀《華嚴》,細心的去參究,擴展我們的心量,從業障凡夫轉變為大心凡夫是有可能的。這是一個方法,這是理論,理論必須還要有事修與它相輔相成,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。事修,那就是要實踐普賢行,普賢行是諸佛如來行。你要不知道怎麼個作法,《行願品》裡面有十個綱領,佛門裡面習慣稱作「十大願王」,你也會念,你沒做到。為什麼沒有做到?你沒有這個認識。誰能做到?大心凡夫。所以我們要從「禮敬」著手,禮敬就是尊重一切眾生,我們如果不知道尊重一切眾生,你就肯定沒有這個認知。所以要從尊重一切眾生下手,然後進一步愛護一切眾生,再進一步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,這樣才做到禮敬諸佛。一切眾生就是諸佛,不是說我們把他看作諸佛,假設他是諸佛,這依舊是隔了一層。隔了一層就是隔了無數層,搔不到癢處。一定要像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那樣,肯定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,一點都沒錯。這是身業清淨。

  第二願是語業清淨;禮敬裡頭有意業、有身業。第二願是「稱讚如來」。我們要有智慧,能夠明辨是非善惡,真正能夠辨別確實不容易,有一些善看起來好像是惡,有一些是惡看起來好像是善,你要沒有高度的智慧,似是而非,展現在我們眼前太多太多了,你如何能夠辨認?你怎麼能夠修普賢行?真正一個明理的人,世出世間聖人都教給我們,「隱惡揚善」。為什麼?我們以為是惡未必是真惡,最好不說,避免過失。我們見到人家好的地方、善的地方,稱讚他、表揚他,這是幫助現代的社會恢復健康之道。你有這個心,能這樣做,你對於這個社會、對一切眾生就貢獻莫大了,你在修福。

  善惡的標準,說得最淺顯、最容易理解的,莫過於《了凡四訓》。所以過去印光大師在世,極力提倡這本書,大量的印行流通,足見印祖的大慈大悲,要救度末世眾生。這本書不能不讀,不能不講求,不能不弘揚光大,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非常重要的一部書。印祖一生當中,偏重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教的典籍,而大師看得比佛教典籍還要重要。什麼原因?因為它是佛法的根基。佛法好比一棵大樹,這三樣東西好比樹根底下的土壤,沒有好的土壤,這棵樹種在此地不容易生長。種樹要選擇種樹土質的環境,這個道理印祖明白,他懂得選擇,而為我們一般人疏忽。以這個基礎來修學,沒有不成就的。

  所以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,一生決定不可以起一個惡念對人,決定不可以做一樁損害別人的事情,這個人就真正有福報了。縱然他不學佛,他不知道求生淨土,來世一定得天上的福報,不會在人間,他去享天福了。所以我曾經多次說過,損人決定不利己,利人才真正是利己,這個道理深。在這個世間,決定沒有說,你能佔得了便宜,沒有這回事情;也不可能有吃虧的事情,「我吃虧了」,也沒有這個事情。古德講吃虧是福;換句話說,佔便宜是禍害。因果通三世,你這一生當中,沒有看到果報,來世有果報,後世有果報。古人所謂你吃他半斤,你將來還要還他八兩,哪有佔便宜的?這個話是說什麼?這個話是說吃肉。你吃眾生肉,你佔他便宜了,來生你當畜生他作人,你也把肉供養他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真正通達明瞭,起心動念,念念愛護眾生、尊敬眾生,絕不傷害一個眾生,成就我們自己真實的功德、真實的福報。這些事情,你能夠做得到,做得徹底、做得究竟、做得圓滿,一定要靠認知,這是《華嚴經》對我們無比的殊勝利益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 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忍 經

 羹污朝衣

劉寬仁恕,雖倉卒未嘗疾言劇色。夫人欲試之,趁朝裝畢,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。寬神色不變,徐問婢曰:「羹爛汝手耶?」

譯文:劉寬仁慈寬厚,即使倉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厲色。他的妻子想試試他,趁他剛穿好上朝服裝的時候,妻子派婢子端著一碗肉湯,故意潑灑在劉寬的身上。劉寬神色不改,慢慢地問婢子說:「湯燙壞了你的手嗎?」

 唾面自乾

婁師德深沈有度量,其弟除代州刺史,將行,師德曰:「吾輔位宰相,汝復為州牧,榮寵過盛,人所嫉也,將何求以自免?」弟長跪曰:「自今雖有人唾某面,某拭之而已。庶不為兄懮。」師德愀然曰:「此所以為吾懮也。人唾汝面,怒汝也,汝拭之,乃逆其意,所以重其怒。不拭自乾,當笑而受之。」

譯文:婁師德性格穩重,很有度量。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,即將上任,婁師德對他說:「我位至宰相,你又任州官,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。這正是別人所妒嫉的,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妒嫉呢?」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說:「從今以後,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,我自己擦去算了,決不讓你擔懮。」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:「這正是我所擔懮的。人家向你吐唾沫,是恨你,如果你將唾沫擦去,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願,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。應該不擦去唾沫,讓它自己乾,這樣笑著接受它。」

 語侵不恨

杜衍曰:「今之在位者,多是責人小節,是誠不恕也。」衍歷知州,提轉安撫,未嘗壞一官員。其不職者,委之以事,使不暇惰;不謹者,諭以禍福,不必繩之以法也。

譯文:宋代的杜衍說:「如今當權在位的人,大多數都喜歡指責別人的小過錯,這確實是沒有寬恕之心。」杜衍從做知州到擔任安撫使,從來沒有貶斥一位官員。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,就讓他們多乾實事,不讓他們閑下來養成懶惰的習慣;對那些行為不謹慎的官員,用不謹慎會導致禍福的道理教育他們,不一定要以法懲罰他們。

 益見忠直

王太尉旦薦寇萊公為相,萊公數短太尉於上前,而太尉專稱其長。上一日謂太尉曰:「卿雖稱其美,彼談卿惡。」太尉曰:「理固當然。臣在相位久,政事闕失必多。准對陛下無所隱,益見其忠。臣所以重准也。」上由是益賢太尉。

譯文:宋朝太尉王旦曾經推薦寇准為宰相,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說王旦的缺點,而王旦卻專門誇贊寇準的長處。有一天皇帝對王旦說:「您雖然誇贊寇準的優點,可是他經常說您的壞話。」王旦說:「本來應該這樣。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時間很久,在處理政事時失誤一定很多。寇准對您不隱瞞我的缺點,愈發顯示出他的忠誠,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。」皇帝因此更加稱贊王旦賢明。

 不形於言

韓魏公器重閎博,無所不容,自在館閣,已有重望於天下。與同館王拱辰,御史葉定基,同發解開封府舉人。拱辰、定基時有喧爭,公安坐幕中閱試卷,如不聞。拱辰憤不助己,詣公室謂公曰:「此中習器度耶?」公和顏謝之。公為陝西招討,時師魯與英公不相與,師魯於公處即論英公事,英公於公處亦論師魯,皆納之,不形於言,遂無事。不然不靜矣。

譯文:韓琦穩重寬厚有器量,什麼都可以容忍,還在讀書時,他的名望就已傳遍天下。他曾經與同館的王拱辰以及御史葉定基,一起赴開封府,主持科舉考試。王拱辰、葉定基經常因評卷而爭論,而韓琦坐在幕室中閱卷,就像沒有聽見。王拱辰認為他不幫助自己,到他的房子裡說:「你是在修養度量嗎?」韓琦和顏悅色地認錯。韓琦在陝西征討叛軍時,顏師魯與李勣不和,顏師魯在韓琦處談論李勣,李勣在韓琦處也講顏師魯,韓琦都聽著,卻從不洩露出去,所以相安無事,否則就不得安寧。

 辭和氣平

凡人語及其所不平,則氣必動,色必變,辭必厲。唯韓魏公不然,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,辭和氣平,如道尋常事。

譯文:一般人談到自己感到不公平的事時,必然動火氣,變臉色,言辭嚴厲。只有韓琦不是這樣,每當他說到小人忘恩負義,準備陷害自己的地方,總是心平氣和,就像說平常的事情。

 服公有量

王武恭公德用善撫士,狀貌雄偉動人,雖裡兒巷婦,外至夷狄,皆知其名氏。御史中丞孔道輔等,因事以為言,乃罷樞密,出鎮。又貶官,知隨州。士皆為之懼,公舉止言色如平時,唯不接賓客而已。久之,道輔卒,客有謂公曰:「此害公者也。」愀然曰:「孔公以職言事,豈害我者!可惜朝廷一直臣。」於是,言者終身以為愧,而士大夫服公為有量。

譯文:王德用善於安撫士卒,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,即使是住在深巷中的婦女兒童和邊遠的少數民族,都知道他的姓名。御史中丞孔道輔彈劾王德用,於是被免了樞密院官,使其出京城,鎮守外地;後來又貶官任隨州知州。官員們都為他感到恐懼。而王德用的言行舉止卻如同沒事一樣,只是很少和賓客朋友來往罷了。過了很久,孔道輔去世了,有一位朋友對王德用說:「這就是害您的人的下場!」王德用傷心地說:「孔道輔在其位言其事,怎麼能說是害我呢?可惜朝廷損失了一位直言忠誠的大臣。」說話的人為此終身感到慚愧,而上下官員都佩服王德用有雅量。

 罵如不聞

富文忠公少時,有罵者,如不聞。人曰:「他罵汝。」公曰:「恐罵他人。」又告曰:「斥公名雲富某。」公曰:「天下安知無同姓名者?」

譯文:富弼少年時代,有人罵他,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。有人告訴他說:「他在罵你。」富弼說:「恐怕是罵其他人。」那個人又告訴他說:「他指名道姓地罵您。」富弼說:「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?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跳脫現實的苦難

跳脫現實的苦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鞭鼓生 明倫月刊387期2008/9


    在非洲大草原的廣袤世界裡,動物們為填飽肚子,進行著生存的競爭。較量著體力,較量著速度。勝者為王,敗者則淪為腹中食物。這就是現實。而人們,不論富貴貧賤,不分男女種族,也固定地在天地間,輪轉著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老故事,這也是現實。在現實的苦難當中,太陽每天固定地從東邊升起,也固定地從西邊落下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若毫無覺察,這現實彷彿已變成理所當然。
    也許,大草原動物世界的爭食,我們都覺得太殘忍了。可是,較之於人世間為短暫的權力地位、金錢美色,進行種種爾虞我詐,強取豪奪,明爭暗鬥,那又算得了什麼呢?可笑的是,我們未必冠以殘忍的形容,反而洋洋得意,以聰明智巧自居。只奈轉眼間,得到的,失去了;處心積慮贏得的親密關係,分離了;甚至因此結了許多怨。再加上本身,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自然運轉,眾苦像熊熊烈火一般,逼惱環伺,於是人們一步步地走向死亡,不管甘不甘心。
    儘管有人高喊:「我不要長大!」「我不要老去!」「我不要生病!」「我也不要死掉!」唉!喊得再大聲,也是枉然!就像狗群大聲狂吠著飛馳的火車一樣,火車絕不會因此而停下。生、老、病、死,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就這麼自然地被認定為人類的宿命。
    真的是人的宿命嗎?尊貴的悉達多太子,在覺察到世間的纏縛與逼迫後,脫下華服,開始去蒐尋真正解脫的方法。佛陀教導我們,解脫之道最根本的原則,就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。世間眾生一切一切的苦惱,原來都種因於貪、瞋、癡。好吧!「擒賊先擒王」,以戒對治貪欲,以定對治瞋恚,以慧對治愚癡,截斷煩惱的根頭,看清一向理所當然的現實,則宿命不再宿命。不必高喊,也毋須狂吠,只要從自身習氣下手對治去,要跳脫苦難,誰說做不到呢?

更正:三八六期〈開卷語〉:「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。」出自《佛遺教經》。

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

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    慕 如   明倫月刊387期2008/9

   

    童年時候看漫畫《淘氣的阿丹》,有一則故事讓我印象深刻。有一天阿丹的心愛玩具不見了,媽媽要他找清楚是否放在某個地方卻忘記了,他翻遍了所有的地方仍不見玩具蹤影。媽媽再次問他:「真的翻遍了所有地方嗎?」他回答說:「只剩上衣右邊口袋沒有翻。」媽媽問:「那為什麼不翻開來找找看看呢?」阿丹說:「我怕如果連那裡也沒有,那我的玩具就真的找不到了。」
    當時年紀小,只覺得阿丹很特別,怎麼會這樣想,趕快去找不就知道答案了嗎?說不定就能找到玩具啦!
    事隔多年的某一天,腦海裡的「未想清楚檔案櫃」,突然被某個超連結點開,跳出這顆陳年心事種子來。抱著有趣和休息一下的心態,我重新反芻這個童年故事,雖是童言童語,卻讓我很震驚,是啊!「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?」

    害怕是綜合而成的煩惱

    不管是阿丹還是人氣很旺的幾米,都在透過畫面描寫人們內心的種種煩惱。每一種煩惱的背後,又各有無數過去、現在因緣牽涉其中,於是凡夫如我,就經常綑縛於纏繞的亂線之中。有力氣時,就找找蛛絲馬跡吧!給自己尋找一個透氣的出口;沒力氣了,就只好被困在裡面。假使心有不甘,就不免流淚、痛苦、擔心害怕、失去勇氣與希望。
    害怕,是綜合了貪瞋癡而成的煩惱,因為有執著和貪愛,害怕失去心愛的玩具;因為起了很多懷疑,因此找遍所有地方;因為有一些恐懼的聯想,因此不敢找右邊的口袋。

    尊重包容別人的害怕

    每個人都會害怕碰觸到難過傷心的痛點,當它曾經是個傷口時,更是避之唯恐不及。小孩子雖然年紀小,但是也有過受傷難過的經驗,也會擔心害怕。造成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大家普遍都沒有「萬法無常」的因果觀,就算知道這自然法則,也無法打從心底百分之百領納,或者內化成性格,變成生命中的自然觀點。總有突然放不下的情況,或者對於某些事情特別牽掛,就是無法紓心。
對於自己的害怕,我們還會極力去避免;那麼對於別人所害怕的事情呢?我們是不是也能用同理心去尊重、包容、理解?不但不要去刻意刺傷,甚至有能力的時候,還能夠去疏導、去幫助?

    揭開害怕的謎底

    世間的人情事理森羅萬象,無常生滅之迅速令人招架不住,起起伏伏的煩惱更是盤旋在生命的呼吸之間,把人繃得無法自在伸展。這些都是我們透過佛眼所知的人生真相,因為研究佛學,我們得以了知三世因果之理,揭示真相背後的重重謎底。猶如一股令人豁然開朗的新鮮空氣,直下沁入心扉,將好久沒法好好呼吸的通道,給一次清乾淨,還順道把許多染汙毒素一併排除。

    永遠伸長手臂等著我們

    不過,就像打掃屋子,並不是掃一次就能永保清潔,至少得一段時間就打掃一番,這就類似修行的初期狀態。等到適應了一些習慣的改變,甚至無時無刻都能反省檢討了,那就是隨髒隨擦,甚至做到一塵不染。
    佛菩薩都有大無畏精神,當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能直接受用佛的大無畏精神,把佛累劫修行的成果連結轉移到我們心中,成為我們自身的動能。再加上佛的無漏智慧與慈悲,透過佛號連結轉移到我們心中,因此念佛能讓人精神百倍,生起無畏之心,抵擋重重障礙,有勇氣面對境界並解決。
    不管我們害怕什麼,從這一刻起,我們知道我們並非無依無靠,我們有佛作依怙,佛有大勢力、大智慧,永遠不會拋棄我們。看見了嗎?永遠伸長了手臂等著我們的阿彌陀佛,那慈悲的眼光正關注著我們,那接引的姿態千古不變也是為了我們,立下無比的宏願更是為了救拔我們,我們早已身處恩澤之中而不自知啊!
    母親為了子女好,可以衣帶漸寬終不悔,只為祈求子女平安健康。佛,就是給予我們慧命的母親,對於子女的祈求與願望,永遠是無條件答應而且全力支持的。別擔心害怕了,有什麼心願就跟佛說吧!只要隨時憶佛念佛,就能穿越時空與佛界網絡連線感應道交,而且永遠不必支付網絡連線費用喔!

生時麗似夏花 死時美如秋月

生時麗似夏花  死時美如秋月
   
從〈臨終三大要〉淺談臨終助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九 思  明倫月刊387期2008/9 

    

    臺灣醫療設備日新月異,世人共讚,甚至有組「醫療觀光團」來臺觀光兼醫病者,但是國人癌末絕症及重症病患仍有增無減。他們本應瓜熟蒂落,壽終正寢,卻仰賴進步的醫療照護體系,重複地打針吃藥、急診療護,終日臥床,度過風燭餘年。壽命是延長了,心靈終究不能平靜踏實。有些人久病厭生,一心想死,徒增諸多苦痛。因此安寧療護、臨終關懷等機構如雨後春筍,相習成風。
    然而隨著死神的漸漸到來,病患對生死的恐懼絲毫沒有減低,面對渺渺茫茫的未來,不知何去何從。臨終關懷遂應運而生,施以善巧地開導安慰,解決了許多心坎深處的疑惑。

    走得美如秋月

    生死,是人人皆須面對的一件大事,人命無常,轉瞬即至。何不趁身強體健之時,先將資糧預備穩妥?古詩云:「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,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」人生最後一段大事,豈可須臾忘耶!
   「家家觀音、戶戶彌陀」,當今臺灣佛教的主要信仰,淨土宗最能切合末法五濁時代的需要。「臨終助念」又為淨土宗之要,是出離「生死關」的法鑰。「助念」在今日已成「顯學」,具有多重面貌與意涵,它結合現代醫療系統中的「臨終關懷」與「安寧療護」體系,許多人透過「臨終助念」而信佛,也促進了助念風氣的飛快成長,影響了喪葬儀式的巨大變遷。助念儀式已突破了不哭泣、不拜飯、不燒冥紙、火葬等多種禁忌與枷鎖,許多人不怕死,甚至歡喜迎接死神的降臨。不僅接受了平常念佛的禁忌,更將修行落實於臨終時刻。
    在臨終四大分離,恐怖徬徨之時,如何幫助臨終的人,瀟灑去,瀟灑來,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?生時麗似夏花,死時美如秋月,活得精采,死得安詳。這是一門非常切身又切合時代的重要課題。

   

   (弘一大師往生前三天,手書「悲欣交集」,贈給侍者妙蓮法師。)

    何時是臨終

   「臨終」階段,一般人陷入意識昏迷模糊中,近似「極重悶絕、極重睡眠」,但並非全無意識。例如「我見」心所與「自體愛」心所,仍與第六識相應現起,無有間斷。若有極堅強的「心願」,這願心在此階段也有作用。那時候稱「臨終」?請參下圖:

   

    有人以為,臨終時身體痛感完全不會發生,並不正確。只要身體局部還有體溫,就還有見聞覺知。因此,常見有人斷氣後,親屬趕到,而有鼻出血或流眼淚的徵象。
    從斷氣到全身冷透,要經過多少時間?這就不一定了,因為神識出離的遲速,與這個人生平的行為品德有直接關係。極善極惡之人,去得較快;一般普通人,去得較慢。快者,斷氣後沒多久全身就冷透了;慢者,斷氣後二十四小時,甚至二日、三日才冷透。而大部分人,多在斷氣後數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內才冷透。
    臨終助念的關鍵時刻,正是從「斷氣」、「身冷」至「識離」的這一段時間。而「將欲斷氣」之時,可能是神識臨將捨離之時,這也是常人最能分判的生死分界點。而此時氣將欲斷,第六識尚未捨離,也是往生西方的最關鍵時刻。

    保護淨業行人代表作

   〈臨終三大要〉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── 印光大師七十歲時在蘇州報國寺閉關,一心求生之際所寫的,是古今助念篇章代表作,簡單明瞭,易記可行。其後與助念相關的文字,大抵不會超過這篇的範疇。在此之前,有《飭終津梁》與後來的《人生之最後》、《飭終須知》三書,都是為成就淨業行人而作的。
    印祖為弘揚淨土,特重臨終一著,曾刊印《飭終津梁》與《人生之最後》二書流通。由於文義太深,不易學習,所以世了法師採取古德臨終的要語,用通俗白話敘述,經過妙真法師的鑑定,大體上是一本相當完備的書。依這幾部書去實行,如法助念,護持父母及眷屬,才是真孝子真修行,否則成為魔眷屬,徒然誤事而已。

    善巧開導安慰

    在〈臨終三大要〉,印祖先說明第一要:「善巧開導安慰,使病人生起正信。」臨命終時,從心田出來的念頭種子,唯有阿彌陀佛四字,才能幫助往生,而「慰導」乃是前方便,「慰」其放下,「導」其念佛求生。臨終之際,欲令臨終之人生起正念,必須先善巧開導安慰,令生正信。慰導言語,貴在簡明切要,契機入理。若臨終者的神識昏昧,或已斷氣命終,仍頻頻慰導,則有不妥,恐於往生有礙。
    首先要開導病人:「速令交代,放下一切,一心念佛,作往生想,不戀塵境。」這可以增強病人的信願,證明彌陀大慈大悲的不可思議願力。若對病重、病危之人開導安慰,則必須特別留意。因為凡夫面對生死苦痛,情感無奈不捨,要細心去體會,先深入他的心情,還要順勢轉化,仰仗佛力,達成助念往生的功德。
    還要開導子女,想真正慎終盡孝,就應注重尊親的神識,是否得以往生淨土。否則只知在軀殼、儀式上注意,盡在喪葬等事上過於張羅,忽視了神識如何得其所哉,那就是捨本逐末。
    印祖開示,助念能否成功,最重要是在平日勸化眷屬念佛,將助念手續操練熟習。到了臨終心力孱弱、力微心劣、顛倒痛苦時,大家才能同聲念佛以助淨念。眷屬緣深,助念時必然異常至誠,感應自然深切。

   

   (凡有益親人往生之事,不論大小,現在就盡力去做。)
   (攝影者:徐俊聖)

    換班輪流念佛

    第二要:「大家輪班念佛,以助淨念。」
    助念之法,未至命終時,應分三班輪念,佛聲相續不斷。現代交通發達,念佛人多,輪班車子往來接送也方便,所以可視喪家環境與人力,適時調整助念人數。
     印祖殷殷叮囑,肯為人助念,既能得助念、盡孝道,又長己善根,利己又利人,功德無量,往生必成佛。因此,助念一法,實為一般人臨終時往生西方最佳的增上緣。
    助念的主體是病人,不管人有多少,務使佛聲不斷,且音聲宜適中,以助病人隨念諦聽。法器以引磬為上。佛號宜專念四字,念聽省力。至於人力不足,今日也可以用錄音機暫代念佛號,使佛號不間斷。
    將要斷氣時,正是心識升沉分判之時,應三班同念。而斷氣後至少須再念三個鐘頭最是要緊,越久越好,持續到斷氣後二十四小時更為穩當。

    切戒搬動哭泣

    臨終第三要:「切戒搬動哭泣,以防誤事。」護持親人往生的不變原則:凡有益親人往生之事,不論大小,現在就盡力去做;凡有害往生之事,不論大小,現在就要盡力排除!一切都為了求往生。當然,此時一心念佛最重要,其他都不管用。
    亡者自斷氣後,遺體仍未冷透之前,不論蓮友或家屬,切忌為探知最後餘溫在何處,而隨意探摸遺體,只須一心念佛。
    當此之時,臨終者若能得善知識與家屬的慰導,並及時如法助念,就容易正念分明。如果念佛人,信不真,願不切,終究在生死苦海上載浮載沉,也枉費了「佛法難聞今已聞」的大好出世因緣。
    印祖最末再總結臨終三要,往生者本人應深信切願執持名號,這是往生淨土的主因。而家人平日盡心護持,臨終謹慎從事、如法助念;加上蓮友善知識從旁協助、溝通,去除種種障礙,善巧開導安慰的善緣,才能使得整個助念的過程圓滿成功。
    這〈臨終三要〉乃印祖謹遵循佛制,先「開導令信」,其次「念佛助淨」,最後「規戒防誤」。依此三要而行,因真果確,決定往生,圓成佛果。

醒來吧眾生

醒來吧眾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藏 密 明倫月刊388期2008/10

   

    世間一切境界,其實都是渴鹿所見的一汪水,追上去才發現不過是一場虛擬實境………

   「休得爭強來鬥勝,百年渾是戲文場」,許多人為了爭名奪利,想盡辦法展露頭角,忙著爭先恐後造惡業,攪得世間無一日寧靜。人生百年,從小到老爭強鬥勝,活像是戲裡的演員,上上下下,熱鬧演出。每當戲尾鑼鼓一聲歇,幕謝下來後,臺上的富貴窮通如過眼雲煙,若不小心假戲真作,下得戲臺卻落得一身是業,再冤枉不過了。
    京劇大師齊如山曾為梅蘭芳編《牢獄鴛鴦》一劇,初演於吉祥戲院。京劇小生宗師姜妙香飾衛如玉,名丑高四寶飾胡知縣。戲演到衛如玉含冤入獄,一上堂被胡知縣喝令責打,胡知縣口裡正念著:「你不肯招,也得叫你招了,才好了這場官司!」
    臺底下有一位老者,看的太入戲,實在忍不下去了,就跳上了戲臺指著縣官說:「衛如玉沒有殺人,為什麼把他屈打成招!你這狗官,真是喪盡天良,我打死你這王八蛋!」說著真的舉起拳頭就打。
    後臺管事趕快出來拉住這老人家,向他婉轉解釋說:「這是做戲,不是真事,您別生氣。請回到您的座兒上,往下看。您就知道衛如玉是死不了的,您放心吧!」一邊說一邊就扶他下臺。這老人家一路走著還使著很大的嗓門,不住嘴的大罵狗官、混賬,冤屈好人,可惡極了,我非揍他不可。

   

    別笑這位老人家太入戲了,凡夫就是這麼死執外境為實,在實是內心所現的「似外境」,埋著頭恣意追求,以滿足永遠填不滿的欲壑。如炎炎夏日,一頭口渴難耐的鹿,見不遠處有一汪水,於是拼命趕過去想解解渴,等到接近像是有水處,卻見不到一滴水。這是經過陽光反射出來的假象,叫做「渴鹿陽燄」。世間一切境界,都是渴鹿所見的一汪水,追上去才發現不過是一場虛擬實境,那有一星半點的真實?空留無限惆悵與遺憾。
    佛法唯識學有一句話叫做「遮無外境」,這四個字蘊含唯識的精旨。元代雲峰法師的《唯識開蒙》,以「遮有令無」解釋這四個字,意思是說唯識的道理在遮遣我們「有心外境」的錯誤,讓人悟得「無心外境」的真理。世上誰能悟開「遮無外境,萬法唯識」的真相?修學佛法達到第十回向四加行位的菩薩,才能了達「唯有識而無外境」,一般人不易體會「唯有識無外境」的道理。
    唯識宗祖師為了讓人體會「唯識無境」,常以夢做比喻,這世間的一切如同睡夢中化現出來的境界,夢境廣大無邊,有山河大地,有人物車輛等等,而夢中主角就是自己,配角則是熟識的親朋好友,在夢裡你追我趕,爭強鬥勝,搬演一齣一齣悲歡離合的大戲。有時一場惡夢醒來,嚇得一身是汗,定過神來直呼:「幸好是夢,不然就沒命了。」夢是假的,恐怖卻是逼真假不了。
    凡夫還沒有覺悟,正處在昏昧如睡的夢境之中,縱目所極的山河大地,乃至自個兒的根身肉體,無一處不是如夢中所現的境界。可惜不知身是夢,依舊夢裡演戲,死執戲中人物,也常常跳上戲臺去跟戲裡演員理論。
    看在覺悟的佛菩薩眼裡,這些假戲真作者,妄逐虛幻境界,個個都是「可憐愍者」,不曉得遮無外境,在心識上用功,所以苦口婆心地聲聲呼喚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趕快醒來吧,眾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