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八月 2008

濟 公 活 佛 聖 訓

一生都是修來的——求什麼      今日不知明日事——愁什麼
不禮爹娘禮世尊——敬什麼      兄弟姐妹皆同氣——爭什麼
兒孫自有兒孫福——懮什麼      豈可人無得運時——急什麼
人世難逢開口笑——苦什麼      補破遮寒暖即休——擺什麼
食過三寸成何物——饞什麼      死後一文帶不去——慳什麼
前人田地後人收——佔什麼      得便宜處失便宜——貪什麼
舉頭三尺有神明——欺什麼      榮華富貴眼前花——傲什麼
他家富貴前生定——妒什麼      前世不修今受苦——怨什麼
賭博之人無下梢——耍什麼      治家勤儉勝求人——奢什麼
冤冤相報幾時休——結什麼      世事如同局一棋——算什麼
聰明反被聰明誤——巧什麼      虛言折盡平生福——謊什麼
是非到底見分明——辯什麼      誰能保得常無事——誚什麼
穴在人心不在山——謀什麼      欺人是禍饒人福——卜什麼
壽自護生愛物增——殺什麼      一旦無常萬事休——忙什麼
 
 
 

五母作子

  ●坤  德 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 從前有個對佛法非常好樂的小孩,才剛剛滿七歲,就請求母親讓他跟隨得道的阿羅漢到深山中修行。出家後的小沙彌一點兒都不像同年紀的孩童一樣喜好玩耍,反而是日以繼夜的聽從師父的教導,精勤用功,連片刻也難得休息。因此,才過了一年,小沙彌就證得了四種神通,除了可以通視徹聽現實世界的種種情事,還可以飛天自在,變化不同的形貌,甚至在定中看見自己的前世。
       有一天,小沙彌獨自打坐時,忽然間一笑。原本安安靜靜在打坐的徒弟怎麼笑了起來?在一旁的師父便開口問小沙彌說:「怎麼回事?打坐中怎麼會笑出聲音來呢?」小沙彌誠惶誠恐地回答說:「我怎麼敢隨便地嬉笑呢?是我在打坐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生,覺得既可悲又可笑,所以才忍不住發出了聲音。」師父說:「哦!可以說來聽聽嗎?」原來,小沙彌在定中看到了自己這幾世以來的親生母親們,正哭哭啼啼地訴說痛失愛子的心聲:
      第一位母親哭著說:「我的兒子剛死的那天,隔壁鄰居就剛好生出了一個小娃,我一看到這小娃學爬、學走路的樣子,就忍不住想到我的小孩。他如果還在的話,也應該開始學爬、學走路了,可是他怎麼會那麼早就離開我了呢?」
      第二位母親接著哭道:「我的小孩才剛出生不久,就莫名其妙的死了,我一看到人家哺餵小孩,便覺得痛不欲生。我的孩子,怎麼不讓我多餵餵他呢?」
      第三位瘦骨如柴的母親則說:「我的孩子也是來到這人世沒多久就死了,我每次吃飯的時侯,就想到如果孩子還在的話,就能陪著我,一起吃我煮的飯菜。他怎麼會棄我而去,留下我一個人呢?」
      第四位哭啞了聲音的母親說:「唉!我的孩子也陪我沒多久,每次遇見那些和他同樣年紀的人結婚生子時,我都忍不住想,如果我的孩子還在的話,我也可以含飴弄孫,享受天倫之樂了。他怎麼會離我而去,怎麼會離我而去呢?」
      接著,小沙彌這一世的親生母親也哭著說:「唉!我的孩子雖然還在人世,可是卻早早就離開我去深山學道,不管他是生是死,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面了,真希望再見他一面啊!」
      小沙彌對著師父說:「師父啊!我就是看到這五位親生母親,聚在一起為我傷心、痛哭的樣子,才忍不住苦笑起來。世間的人,不知道有前世來生,只說一死百了,不明白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因果法則,所以在世的時候胡作非為,等到死後墮入三惡道中,才後悔莫及。我離開母親出家修行,就是因為厭倦世間的輪迴生死,希望在佛門中修行以求出離。可是,如今看到五位母親一再地因為思念我而痛苦不已、無法超脫,內心真是感到無比沉痛啊!」
      五位母親同哭一子的不可思議情景,是透過修定修慧的小沙彌眼中才得以看見。不信因果及生死輪迴的人,往往就在這其中隨著哭、跟著笑,連其中的原委也看不明白,更遑論要從這因果業報的大夢中醒來了。佛的教法如洪鐘,就是要敲醒沉迷於輪迴中的眾生,吾人實應深自省察,莫負轉輪心啊! (出自五母經)
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大難變大願—愛心老師念佛感應記

節錄自 毛毛蟲變蝴蝶—缺陷變寶蓮 道證法師講述

  心肌梗塞呼吸停止,面紫黑

  在我當內科住院醫師的第一年,有一天晚上在加護病房值班的時候,由急診室送上來一位心肌梗塞(心臟麻痺)的病人,他不但昏迷不醒,而且呼吸也停止,整個面孔和舌頭已經變成紫黑色,他的心電圖和驗血的報告,顯示心臟已經有很嚴重的破壞,依照我們內科主任的經驗,比他輕微的心肌梗塞都可能救不活了,所以主任就勸患者的家屬要有心理準備,準備為他辦後事。

  我依照慣例,一面為他插管急救,一面為他念佛。應該用的點滴、藥物都已經用了,但是他血壓完全都量不到,一樣是昏迷不醒,而且他也是不能呼吸,必須要用機器來幫他呼吸。

  發大願突破大難

  當時這位患者的妻子非常哀傷地說:「人家說,上天疼愛憨厚的人,上天怎麼沒有疼我呢?醫師,請你盡量救活他,即使救起來是個植物人,我也願意終生照顧他。」

  我聽了她的話,感覺到她確實有一種憨厚的誠懇。就勸她說:「人在大難之中,必須要發大願念佛才能夠突破。」她問我說:「大願要怎麼發?」我說:「憑你的虔誠自己發。」她不假思索就說:「從現在起,我們夫婦吃長素、念佛,他是個老師,如果好起來,能夠弘揚佛法。」

  安下著急的心,念阿彌陀佛
  佛力、心力不可思議

  我聽了她發的願,就送給她和她幾個孩子一人一串念珠,告訴她們說:「今天半夜,在加護病房外面,你們著急、煩惱也沒有用。不如大家把著急的心安下來,每一個人都念一萬聲「阿彌陀佛」,求佛加被,佛力是不可思議的,我們醫護人員盡力救他,你們家屬盡心為他念佛,假如他和我們因緣還沒有盡,壽命未終,大家念佛,他的病就會很快好起來;假如他和我們因緣已盡,壽命該終,乘著念佛的功德,也可以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過快樂的生活,和佛菩薩一起學習成佛度眾生之道。」

  全家至誠念佛,血壓奇蹟回升

  那天晚上,我們有三位醫師,望著心電圖的監視器來調整注射藥物,一心想要把他救起來,由晚上七、八點在病床邊一直站到半夜三點多。其中一位醫師感嘆著:「我們三個人守了一夜,只守了一個血壓完全量不到的人!」而且不用呼吸機他也不會呼吸。

  然而到凌晨四、五點,他的血壓奇蹟似地回升了,人也漸漸清醒過來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就趕緊要打開加護病房的門告訴他的家人,好讓他們安心歡喜。當門一打開,看到他們全家還坐著念佛,那種懇切至誠的面孔,令我感動得含著眼淚。他的孩子在一張紙上寫著:「爸爸!我多麼希望您再睜開慈祥的眼晴。」

  「假如沒有老師,就沒有今天的我!」
   學生哽咽合掌哀求—

  有一位青年來探訪他,哭得讓我以為是他的家人,但是這位青年卻告訴我說:「他是我的老師,當年我的老師自己住在搭在別人圍牆外面一間簡陋的房屋,把薪水都奉獻出來栽培我們這些學生,假如沒有老師,就沒有今天的我,醫師,請你一定要救他!」這位青年,話還沒有說完,就哽咽得說不出話來,他又合掌拜託我,一定要救他的老師。

  原來是十大愛心老師!活生生走路出院,弘揚佛法

  後來我才知道,這位患者曾經當選「十大愛心老師」。他醒來之後,還足足三天,需要用呼吸機才能夠呼吸,但是他卻能夠認真念佛。他除了心肌梗寒還有相當嚴重的肺結核,但是他竟回復健康,活生生地走路出院,而且還曾經回來找我一起印經跟大家結緣。我們每一位醫師看看心電圖,看看驗血報告,再看他的恢復,都覺得不可思議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何以專念阿彌陀佛

2003/6/23 淨空法師講於澳洲淨宗學院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


  十方諸佛無量無邊,何以專念阿彌陀佛?

  最簡單的回答,就是釋迦牟尼佛在《阿彌陀經》中四次勸導我們念阿彌陀佛,可以此為證。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順從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若有人再追問:何以釋迦牟尼佛要勸我們念阿彌陀佛?

  不但是釋迦牟尼佛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中看到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。何以故?若是對宇宙人生真相認識清楚了,方知一切諸佛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原因。懺悔文中說: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」。一切諸佛的名號是別號,「阿彌陀佛」才是法界一切諸佛的本名,所以稱之為「法界藏身」。 

  何以說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之本名?

  「阿彌陀佛」是梵語音譯,「阿」翻作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智、覺,所以「阿彌陀佛」是無量智、無量覺。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無量智、無量覺,這是佛的本名。這與毘盧遮那佛之意思相近,但不一樣。毘盧遮那也是一切諸佛之本名,其意思是遍一切處。阿彌陀是以無量智遍一切處、無量覺遍一切處。將這兩個名號合起來觀察,就非常明顯了。所以,一切諸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。

  阿彌陀佛也是情與無情(植物、礦物)一切眾生之自性本名。在有情稱為「佛性」,在無情稱為「法性」,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本來是阿彌陀,本來是毘盧遮那,過去是,現在還是。經上常講:「自性彌陀」,自性彌陀人人有分,個個不無,人人本來有無量智、無量覺,智覺遍一切處,本來如是。

  《華嚴經》與《圓覺經》都講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現在為什麼變成凡夫?眾生愚痴迷惑,迷了自性阿彌陀,迷了自性毘盧遮那,迷了就做凡夫,把極樂、華藏變成了五濁惡世。覺悟了就是佛境界,就是極樂世界,就是華藏世界。

  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就是教我們以此方法恢復自性。猶如熟睡中人,迷惑顛倒,今十方諸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正是以此萬德洪名喚醒吾人,認識吾人之自性彌陀,自性毘盧遮那。可是凡夫眾生迷得太久、太深,雖日日念、時時念仍無法喚醒自性。於是,阿彌陀佛發大慈悲,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特開淨土一門,引導眾生,帶業往生。只要具足「真信、切願(菩提心),一向專念(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)」,專念阿彌陀佛,就能幫助我們帶業往生。

  這一句阿彌陀佛從我們的心地發起,再以口念出,以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「波動」。心念波動之速度,是一切物質波動都無法相比的。心念頭一動,其波動立刻周遍虛空法界,比光快得多!光一秒鐘才走三十萬公里,從地球上放光,到太陽要八分多鐘。可是我們的念頭一動,波動立刻周遍虛空法界,是任何速度都無法相比的。諸佛教我們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,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立刻就收到這個訊息,我們與佛就溝通了。

  阿彌陀佛也有回應,但是他回應給我們,我們無法接受。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,迷得太深、太久,猶如一部又老又舊的機器,很不靈光。阿彌陀佛非常靈敏,極其微弱的波動都能收得到。而我們有嚴重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障礙了六根的根性,因此六根根性無法發揮作用,當然就收不到諸佛的回應。

 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收到?這要修定。有定則能降伏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六根的作用就靈了,就能收到阿彌陀佛的回應。眼也能見佛,耳能聞佛說法之聲音,鼻能嗅到極樂世界之寶香,身能觸到極樂世界之和風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每日法語 淨空老法師

佛號念的是愈多愈好,為什麼?念佛的時候就不胡思亂想,所以念佛就是修戒定慧。戒律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心裡面念佛,憶佛念佛他就不會想壞事情,諸惡就不做了;佛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,所以念佛就是眾善奉行,你看戒律具足了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佛法忌空談

●三 省  摘自明倫月刊
 
 
     說得千般美食,不如一頓粗餐。 (唐 利蹤禪師法語) 
    說得一口好菜,無法排除飢腸轆轆的難耐,不如實在地扒碗白飯,加點青菜豆腐,或許還能止餓療飢。修行亦復如是,把教理說得頭頭是道,但煩惱依舊熾盛,不如老實依教奉行,在相應的法門上多用點工夫,或許還能止息貪瞋癡的毒害。
    佛法是需要終身實踐的一門大學問,但自古以來,總是討論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能夠把繁複、深奧的教義梳理得清清楚楚,獲致殊勝的見解,當然是件好事。但是,「解」得更深入,應當就會「行」得更徹底;如果只是把佛法說得玄之又玄,而「行門」工夫卻始終付之闕如,那麼,縱使發表再多有關佛法的議論,終究是空談,無法獲得對治煩惱、解脫生死的實益。
    在這個講究形式而忽略實質的時代,「學佛修行」成了很多人附庸風雅、自抬身價的口頭禪。種種名相、道理可以琅琅上口,但實際的行持卻未必與之契合。把佛法演繹得很精采,生死和解脫依舊兩不相干,唯有老實地將佛法貫徹到日常的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當中,身心才能真正得到自在、清涼。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答淨土四十八問

「答淨土四十八問」摘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果  澄
 
 
         答淨土四十八問
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明代蓮池大師
         來源:續藏第一百零八冊、雲棲法彙
         淨土法門實為末法眾生離苦得樂之寶筏,上根眾生一聞便能即事契理,諦信不疑;而下智眾生,亦能一聞便從;唯中根眾生,易生狐疑,志無定向。古德欲破此疑網者,如智者大師著淨土十疑論,維則禪師著淨土或問等,苦口婆心,無奈眾生病情加重,明朝蓮池大師乘德園居士代為設問,進而慈悲破斥世人對淨土的錯誤見解,蒐羅歸納成「答淨土四十八問」一文。
        答淨土四十八問,全書文繁義豐,謹摘錄與今人修淨土有切身關係者,略述大意如下。
        問:極樂世界蓮華之榮枯,乃隨此方念佛人之勤惰。然彌陀何不廣開方便,移此華之榮枯至行者前,以導人信之;若不爾者,豈彼佛不善權巧歟?(第二問)
        答:貪名圖利乃現在人之特性,而念佛往生乃隔世之因果。縱使蓮華榮枯現於人前,而迷者仍不覺耳!修行以淨心為善,穢心為惡。心淨則華榮,心穢則華枯,豈華之榮枯不現於人前?況歷代諸祖皆親見彌陀聖像、極樂光景,誰言現世無徵驗呢?
        問:西方去此方十萬億佛土,雖非舟車人力之所及,何不以目犍連為本師,而修神足即可往矣?(第五問)
        答:目犍連雖能循聲至一佛所,然欲回本土卻不可得。此乃仗佛神通力,而非彼聲聞力也。今此界眾生欲生極樂,實則為佛之不可思議攝受力,與己不可思議之願力所致也。
        問:世之求往生者,有人不想立刻往生,有人則急欲求往生,而自殘性命,不知佛肯相救否?(第七問)
        答:智者修行淨土,在生則自淨其心,報盡則任緣而生。至於輕慢者,則貪戀世間不欲往生;而愚癡者,雖急欲往生,遂自殘身軀。如是之流,輕者著魔發狂,重者沈淪惡道。奈何佛光雖普照,照不到以盆自覆的眾生,而莫能救爾。
        問:設人前生念佛勤篤,種下念佛善根,今生懈怠未能當生成就,待一期報盡,中陰若突萌佛念,念得十念,能否往生?(第八問)
        答:前生雖勤篤而植因,今世由於怠墮,故而失果。假使臨終能念佛,此生或可生西。若欲等待中陰萌念,難之又難!願諸君早做準備。
        問:若人念佛勇猛,而得一心不亂,後若修習其他宗門教法,倘使皆未能成就,臨終得彌陀接引否?設若念佛始勤中怠,甚至為惡,後來又悔改如初,臨終往生為入下品亦或生邊地疑城?(第九問)
        答:即念即佛,何非宗門?析空、體空、次第、一心而念,何非教下?如是往生固無疑惑耳。恐心志不定,心掛於宗教二門,而無所成!學佛人若有過錯,倘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,往生位次難以設限,豈只是下品或是邊地疑城?
        問:居士一心念佛,或無他礙。然王臣軍旅政要忙於國事,是否妨礙往生? (第十問)
        答:通徹心性之人,如明鏡照物,雖終日照而不覺勞苦,故日理萬機而不繁;然執境之流,即使是家緣,尚且感覺牽累。若能將國事與佛法打成一片,往生西方有何難事?
        問:下品下生者,為夙緣成熟,然既夙緣所致,今世何以為惡?既為惡,臨終十念,應頓消罪業,直登上品,何以仍為下品?又生邊地疑城者,未嘗造惡,只是對淨土一法稍疑耳,何以不登九品之位呢?(第十一問)
        答:凡人在世雖為惡,然聽聞淨土一法而不生疑惑者,此乃善根深厚緣故,因此得遇明師,臨終助成十念,遂證此品。念佛一聲雖可消多劫罪業,然業海無邊,故不能業盡情空,遂而不能通徹心性之理及淨土生因,是以雖能往生,然品位猶低。生邊地疑城者,乃勤修淨業,心存疑情者所致。今人疑則不勤,勤則不疑,至於既疑且勤者,則少如鳳毛麟角!
        問:放生時,為畜生類誦咒念佛願其往生,臨終能否得願?(第十二問)
        答:業輕緣熟者乃得生,然業重緣疏者,只滅罪投生善趣。雖所放生之禽畜未必往生,然放生誦念之人,必福不唐捐,來生必能度化之,如目犍連度化蜜蜂,足為明鏡。
        問︰觀音、勢至二大士,乃極樂儲君,一稱其名,必得感應;然極樂水鳥樹林亦佛所化之,則平素念之則不異念佛,何必直呼彌陀名號?(第十七問)
        答︰提綱者則眾目張,得遇千位宰輔,不若值遇一位明君,縱然庭下莊嚴無比,何如堂中真主?今人欲摘葉者,則每失其根;一句洪名,罄而無盡!問︰何以念佛不見佛?果能使念者皆見佛,何愁有闡提?(第十九問)答︰太陽雖日日當天,然面戴盆者則不覺,此何異於念佛之人!良以眾生心水不清,佛月不現前,此乃眾生之咎,怎能怪佛!
        問︰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,於今成佛十劫。今仍積極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,似乎猶未滿願,既未滿願,何得作佛?(第二十二問)
        答︰法藏乃因地之人,而彌陀乃居果之位,猶帶果行因。是以因地雖得願,而心如未得,故不住佛邊,亦不同羅漢住涅槃邊,此為真佛耳!
        問︰若人專修西方,而臨終兜率來迎;或誓取金臺,反得銀臺;則誓取西方淨土,反得東方淨土?(第二十四問)
        答︰生淨土乃以願力居先,善力助之,豈漫修可成!誓取上上品,僅得其中,然終必如其願。若能純用一心,堅誠發願,生西必無疑,何必擔心會生東方?
        問︰「彌陀」有多名,具在經中,隨取一名持之可否?(第二十五問)答︰如來名號確實很多,但取眾生偏熟者,唯「彌陀」之號普遍十方,但教人稱念之。然「彌陀」乃梵語,「無量壽」等為華語,實無差別。問︰念佛時應感十方佛來接引,何以獨西方三聖來迎接?(第三十問)
        答︰諸佛雖能遍知念佛者,然赴機接引仍不亂,縱使感得諸佛現前,仍有主伴之分,彌陀獨顯,化佛雲從,此為專念而感應自符之因果法則。
        問︰善財童子始參德雲比丘,知有念佛法門。及南過百城,經五十四參而見彌陀。何以文殊不直接使見彌陀,而周歷百城?若準此,則今學人未參他方,便直取西方,恐太早了?(第三十五問)
        答︰此表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之義。如此說來,善才先南參而後西返,怎算是過遲而還?吾人往生然後遍遊十方,又如何說是提早打算呢?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早戀的陷阱

早戀,就是希臘神話裡的「潘多拉盒子」,一但打開它,裡面暗藏的各種災禍就會紛紛飛出;對情竇初開、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影響很大。因此,避免身心受到傷害,防患於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其成敗的關鍵就在乎「慎於始」。我們不妨介紹一個成功的範例。
上中學的妹妹意外地在課桌裡發現了一封信,瞧瞧信封上並沒有署名是誰寄的,但從有力度的字跡上看,顯然不是女生寫的,肯定是男生的字。第一個念頭是想把它扔到字紙婁;第二念不願意知道他是誰,以免見面尷尬;第三個念頭是:我尚在讀書,父母掙錢很辛苦;第四個念頭:我是學生,現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讀好書。想到這裡,她默默地把信放進書包裡。
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教執教於中學的姐姐:「我收到一封男生的信,你看怎麼處理好?」姐姐只有輕輕地說一句:「慎於始。」姐姐這句話再加上自己收信後的一連串念頭,妹妹很快想清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知道他是誰。於是馬上決定:毀掉吧,免得夜長夢多。她冷靜地拿出了信,仔細地將信撕碎,並小心包在一張廢紙裡,然後對著這包碎紙說:「對不起,我不想知道你是誰。」
至今三十年過去了,還不知寫信的他究竟是誰。這不拆信的慎始之舉,不僅免去了早戀的騷擾,還未留任何異性的印象於心,使得她日後在班裡無任何心理負擔,依然自如地與同學們相處,絲毫躲閃的不便都沒有,即使直面「不知名的人」也不會有任何尷尬。「慎於始」的理智讓她繞過了早戀的陷阱。
 默想:青少年的感情是豐富而不穩定的,如果不慎落入早戀的陷
阱,不僅對課業的打擊是致命的,同時也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。面對早戀這
個「潘多拉盒子」,請為我們青春期的孩子們築起一道「慎於始」的心理防
線。
大方廣網 編輯部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真能念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 蕅益大師 
 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。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瞋癡,即大持戒。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。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。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。
      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請吃一碗麵

那天,佳芬跟媽媽吵架之後什麼都沒帶,就隻身往外跑。
可是,走了一段路,佳芬發現,她身上竟然一毛錢都沒帶!她走著走著肚子餓了,看到前面有個麵攤,香噴噴的,好想吃!可是,她沒錢。過一會兒,麵攤老闆看到佳芬還站在那邊,久久沒離去,就問:「小姐,請問你是不是要喫麵?」
「可是……可是我忘了帶錢。」佳芬不好意思地回答。
麵攤老闆熱心地說:「沒關係,我可以請你吃呀!來,我下碗餛飩麵給你吃!」
不久,老闆端來面和一些小菜。佳芬吃了幾口,竟然掉下眼淚來。
「小姐,你怎麼了?」老闆問。
「沒有啊,我只是很感激!」佳芬擦著淚水,對老闆說道:「我們又不認識,只不過在路上看到我,你就對我這麼好,願意煮麵給我吃!可是……我自己的媽媽,我跟她吵架,她竟然把我趕出來,還叫我不要再回去!……你是陌生人都能對我這麼好,而我自己的媽媽,竟然對我這麼絕情!……」
老闆聽了,委婉地說道:「小姐,你怎麼會這樣想呢!你想想看,我不過煮一碗麵給你吃,你就這麼感激我,那你自己的媽媽,煮了10多年的麵和飯給你吃,你怎麼不感激她呢?你怎麼還可以跟她吵架?」
佳芬一聽,整個人愣住了!是呀,陌生人請吃一碗麵,我都那麼感激,而我媽一個人辛苦地養育我,也煮了10多年的麵和飯給我吃,我怎麼沒有感激她呢?而且,只為了小小的事,就和媽媽大吵一架。匆匆吃完麵後,佳芬鼓起勇氣,往家的方向走,她好想真心地對媽媽說:「媽媽,對不起,我錯了!」
當佳芬走到家巷口時,看到疲憊、焦急的母親,正在四處張望……看到佳芬時,媽媽就先開口說:「阿芬呀,趕快回家吧!我飯都已經煮好,你再不趕快回去吃,菜都涼了!」
此時,佳芬的眼淚奪眶而出……
 有時候,我們很容易對別人給予的小惠「感激不盡」,卻對父母、親人,一輩子的似海恩情孰視無睹,未曾感念過!
 
(選自台灣《家庭在線網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