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 Archives: yang920617

Hello world! 哈囉!

Welcome to WordPress.com. This is your first post.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!

以助扶正

以助扶正

資源提供:洪志明  

以助扶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學

 

八八水災,七百多人喪生,上萬人流離失所。蓮社善與人同,講經時將「講經場所例禁募捐」的立牌,翻轉過來,變成「嚮應救災歡迎樂捐」。蓮友各盡所能捐輸錢財,統一購買七十臺電冰箱,運往災區,提供住在組合屋的民眾,收納保存食物。

 

念佛研經是蓮社弘法利生的強項,救災濟貧不過隨緣隨分而已,並非雪公創社的初衷。只要常讀雪公開示,便知「正助雙行」方是淨土行者的修學正途。試想:有正無行,修學會發生什麼問題?只知助行,毫無正功,還算是學佛嗎?

 

一位掛名學佛的人士,因親近慈善救濟的佛教團體,救災、訪視、收款成了經常性的學佛事業。一旦某地災難發生,就要跟團出勤。平時則訪視會友,關懷人家,忙到華燈初上還回不了家。收款,有他的責任區,每月按戶到府收取善款。

 

這位善士有一位青梅竹馬的鄰居,正好是蓮社蓮友,工作之餘勤於研經念佛。一天,兩人見面相互關心,蓮友詢問近況,便好言相勸:「每天,有沒有作功課?有沒有研經看祖師開示?」善士歎氣說:「救災、訪視、收款,這三件事都忙不過來了,那有時間看書念佛!」蓮友聽了老友一番話,更加感慨,這還算是學佛嗎?

 

學佛是內典之學,瞭解一切問題都在心裡發生,治心就能治身治世,所以每天都要撥空以佛法治心。救災奔忙,心定得下來嗎?四處訪視,煩惱降伏得下來嗎?勤於收款,積的是無漏功德嗎?這些全是外功助行,增長福報而已,豈能當生成就學佛大業?助行是為幫助正功夫、成就正功夫,若正功全荒,這助行就無處著落了,僅得人天小果而已。如此學佛,絕非佛的出世本懷,佛見末世佛法衰相,怎能不終宵有淚痕!

 

有正無助的情形,想來很難發生。印祖每日以念佛為務,一聞江西、江蘇、陝西水災,即隨喜捐輸,絕不落人後。雪公,從早期的掩埋土匪屍首,到重慶參與「賑濟會」,來臺創設育幼、安老、施醫等社會福利機構,若非雪公有堅毅的念佛正行,如何有此弘大的益眾之舉?真信願念佛人,萬萬不敢吝嗇財物,也萬萬不敢鐵石心腸,見人危難視若無睹。若吝嗇捨不得,見死不救,當佛號提起,如何安安心心念下去!

 

盡了家中分內之事,辦了職務分內工作,圓了朋友的許諾,視人如親,厚以待之。如此助功無虧無欠,佛號念來踏實有力,於欣願往生更加嚮往,因為唯有成就往生,方能救渡一切,報恩於萬一。救災助行,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。要拔去根本源頭的痛,還得靠念佛正行。

 

物有本末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好末不好本,辦的一切事業,只是無道白忙。

 

摘自: 明倫讀書會

 

印光大師法語

以下論出家夫佛法者,乃九法界公共之法。無一人不當修,亦無一人不能修。持齋念佛者多,推其效則法道興隆,風俗淳善。此則唯恐其不多,愈多則愈美也。至於出家為僧,乃如來為住持法道,與流通法道而設。若其立向上志,發大菩提,研究佛法,徹悟自性,宏三學而偏讚淨土,即一生以頓脫苦輪,此亦唯恐不多,多多則益善也。若或稍有信心,無大志向,欲藉為僧之名,遊手好閒,賴佛偷生。名為佛子,實是髡民。即令不造惡業,已是法之敗種,國之廢人。倘或破戒造業,貽辱佛教。縱令生逃國法,決定死墮地獄。于法於己,兩無所益。如是則一尚不可,何況眾多。古人謂,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將相所能為,乃真語實語,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。良以荷佛家業,續佛慧命。非破無明以復本性,宏法道以利眾生者,不能也。以後求出家者,第一要真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,第二要有過人天姿,方可薙落。否則不可。至若女人有信心者,即令在家修行,萬萬不可令其出家。恐其或有破綻,則汙敗佛門不淺矣。男若真修,出家更易。以其參訪知識,依止叢林也。女若真修,出家反難。以其動輒招世譏嫌,諸凡難隨己意也。如上揀擇剃度,不度尼僧。乃末世護持佛法,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。(正)復謝融脫書二

發起救災的運動

發起救災的運動  
 
【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。】
  我們在今天讀這句經文,我們的感觸比平時更多,因為在現前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,許許多多的地區正遇到水災。主水神裡面就有救濟淹在水裡面這些苦難眾生,拯溺這是救。現前社會上發起救災的運動,我們捐出自己辛苦賺得來的金錢,這是救濟。我給同修們說,我們在念佛堂裡面精勤專念阿彌陀佛,也是為了救災。念佛能救得了災嗎?道理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,確確實實會起作用。你懂道理很好,不懂道理只要真誠懇切也起作用。所以不明道理的,只要懇切,以真誠心就行,就有感應;明白道理的人當然不疑惑了,斷除一切疑惑,你的心是清淨的,你念佛也會有感應。濟苦這叫護,他們現在在危難當中,我們要去幫助他,這叫護。這是從現前水災方面,我們有這樣的感觸。
  在佛法當中,表法的意思就更深。我們落在水裡面,什麼是水?貪愛是水。由此可知,現代這個社會芸芸眾生,被貪愛水淹沒的有多少人?恐怕比我們現在所看到,大水災裡面所淹的,不曉得要多多少倍。佛說法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,我們要如何救濟落在貪愛水中的人,這些人沉淪在愛河當中,怎樣去保護他?怎樣去幫助他?這是救護的意思。第二個意思是利益的意思,所以它裡面是有兩個意思在。第二個意思就是雨水能夠滋潤萬物,幫助萬物生長。我們世人常講風調雨順,需要雨水的時候就有雨水來得恰好,也不多,也不少,這是說的利益,都是在佛法當中。前面講的救濟,如何幫助一切眾生斷貪瞋痴。貪瞋痴在這個經上分別講,這三段講的都是水,水是貪,所以講得多,三段︰河神、海神、水神,你看那個貪多嚴重!瞋只講一個,下面主火神是瞋,後面主風神是痴。貪講得特別多,這有道理的。實實在在這一切眾生迷惑顛倒,貪心太重太重。所以經文這一段合起來,就是怎樣幫助眾生息滅貪瞋痴、成就戒定慧。這是菩薩行門裡面,因為這十類菩薩所代表的十行法門,前面我們讀過十住,這個地方是十行法門。行門裡頭最重要的綱領,怎樣息滅一切眾生的貪瞋痴,成就眾生的戒定慧,我們到總結的時候再跟諸位細說。
  佛家常用慈雲法雨來做比喻,以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要用佛法來幫助他、覺悟他,這才真正叫救護。今天上午有幾位佛友來看我,講到救濟災難,現在災難非常多,他自己也蒙受很大的災難。談到現在佛門在全世界,許多的法師、許多的道場都有展開慈濟的工作,為什麼還救不了世間的災難?我給他介紹,我們今天的毛病出在哪裡?根本的原因出在教育。什麼教育?佛陀教育。佛教育,自從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,在鹿野苑展開,將近三千年中傳遍全世界,特別是在中國可以說是生根茁壯,開花結果,中國人得的利益無比的深厚。為什麼會有今天這個災難?最近這兩百年中,大概頂多也就兩百年的樣子,佛教育變質了,變成宗教,與我們人生脫節。這一脫節,當然戒定慧沒有了,天天在衰減,現在衰減到連看都看不見,恐怕用顯微鏡都找不到,戒定慧沒有了。貪瞋痴天天增長,比須彌山還高。今天你說貪瞋痴慢,哪個不知道?太明顯了。你說戒定慧,真的,拿著顯微鏡都找不到。
  由於一切眾生貪瞋痴慢的增長,帶來自然災害,貪心是水災,瞋恚是火災,愚痴是風災,傲慢就是地震。你說災難從哪裡來?佛家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心想貪瞋痴慢,一切法就變成水、火、風災、地震,就變成這個,想什麼就現什麼。如果我們想佛菩薩,我們的環境就變成非常之美好,就變成極樂世界,變成華藏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知道,香光莊嚴,為什麼?心好,思想好,境隨心轉。諸位要記住,境隨心轉是真理,是事實的真相。外面環境隨心轉,我們最貼切的就是身體,身體也是境界,所以你的身體也隨心轉。你的心清淨,你的心平等,你的心慈悲、心真誠,它怎麼會生病?一天念二十四小時,一年念到頭,它也不會生病。為什麼?它沒有生病的原因。
 
文摘恭錄–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十卷) 淨空老法師 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17-0050 
 
 
 

 

今現在說法

今現在說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聖 蓮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 
    馬年的三月,珍藏在陝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,恭迎來臺,供人膜拜。瞻仰頂禮舍利之前,會場都會有「請舍利」的儀式,當維那唱起「佛在世時我沈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。懊惱自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」,深深地撼動了佛子的心弦,場內許多人都不禁泫然淚下。學佛卻不能見佛聞法,真是生不逢時啊!
    今得人身佛滅度
    人身難得今已得,卻不幸生於「佛前佛後」的空窗期,釋迦佛已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入滅了,未來的彌勒佛還得等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下生。佛入滅後,雖有三藏經典留下來,可是佛親證的法,畢竟由佛來說,才能圓說無礙。華嚴經勝慧菩薩形容的好:「譬如闇中寶,無燈不可見。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」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的房子裡,有那些寶物?放在那裡?只能靠猜測、摸索。心性中有多少寶藏?如何取得?即使聰明多慧的眾生,也難得究竟,若蒙佛親自說法指點,得來絕對不費工夫。
    見佛聞法須因緣
    早年有一位蓮友,請問雪公:「佛在世時,如聲聞,聞佛說法就開悟而證果位,緣覺遇緣亦開悟,而修行證果,現在人聽老師講經十多年,未聞有證果位,是為何分別?」雪公答說:「佛乃無上正等覺之果,具足十力一切不共之法,一語音圓而多辯,一法理周而眾契,故小扣小鳴得小證,大扣大鳴得大證,必有證果之師,方有證果之弟。而得遇佛者,亦係多劫善根,福德因緣,加以精進,器在砧錘,成就也易。區區博地凡夫,毫釐之惑未斷,雖則講經,不過依注道聽途說,自未成就,何會成就他人。原則如是,亦有不儘然者,記有幾句俗語,舉以奉告,可做攻玉之石。『雖有狀元學生,並非皆出狀元老師。』『師父領進門,成就在個人。』況飛花落葉,山色水聲,無情說法,尚可悟道,又似是道重自求,師為助緣。」
    證得圓滿果位的佛,擁有十種力量,以一音說法,眾生就可隨類各得解,既契理又契機。這必得多劫善根成熟,才有幸蒙佛說法。處在佛前佛後者,只有依靠良師引領我們走上學佛之道,至於能不能抵達終點,就全靠自己的努力了。
    現在那裡有佛說法
    現在,在那裡有佛說法呢?釋迦已滅,彌勒未來,除非有「東土小釋迦」智者大師的定力,就能「親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」,智者大師深入法華三昧,親見釋迦佛至今仍在靈鷲山暢談法華,這是慧眼見到的不思議境界。現在到印度靈鷲山朝聖,肉眼凡夫滿眼所見除了山石樹木,還有什麼?現在到那裡才能見到佛說法呢?兩千五百多年前,釋迦佛在阿彌陀經中說:
    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
    釋迦佛親自介紹,從娑婆世界的西邊算過去,過了十萬億個佛土,有一個世界名叫「極樂」,那個世界有一尊「阿彌陀」佛,如今正在宣說佛法。這段經文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的金口。
    有人疑惑:「過了兩千五百多年,釋迦佛早已入滅,這『今現在說法』,該是歷史故事了吧?」依唯識教理,時間是由心王、心所、色法決定的,時間會隨著心理、境界的改變而有不同,例如痛苦難當時,一日如隔三秋;而天上與人間的時差尤其大。蕅益大師在四十二章經解說:「人間一百年,不過忉利天一晝夜。娑婆一大劫,不過極樂世界一晝夜。」娑婆一大劫是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,相當於極樂世界的一天。人間過了兩千五百年,在極樂世界不過是彈指頃的時間而已,而阿彌陀佛壽命無量,成佛以來不過十劫,所以生在釋迦佛兩千五百年後的現代人,只要現在能往生極樂淨土,正好遇上阿彌陀佛說法。
    得來全不費工夫
    娑婆眾生難得聞法,修法更是困難,在極樂世界聞法修法,是否也這麼困難?釋迦佛深知娑婆的學佛因緣,困難重重,所以極力勸眾生轉到極樂去聞修佛法,因為阿彌陀佛深知他方世界聞修佛法大不容易,所以將極樂設計成「寓修於樂」的淨土。
    在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正報身說法,依報環境也會說法,而依、正二報也可以同時說法,無量壽經說:「彼國蓮華出無量光,光中出無量佛,一一諸佛,皆說妙法。」蓮花生出無量光,光中化佛說法。
    在極樂七重行樹樓閣之間,隨時可聞彌陀宣說佛法。寶池裡的功德水,沐浴飲用後,身心便分分無垢。行走在黃金鋪的柔軟地,天上飄下舒適的曼陀羅花,花落身上,塵垢隨即片片脫落。飯食之後,林間經行,眾鳥鳴叫,傳進耳裡的正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解脫法。當微風吹動諸寶行樹,有如百千種樂同時響起,演的是圓融妙法,聞者自然就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念念流入佛的一切智慧海。全程都是在「正定聚」中進行,不受煩惱顛倒,念念都往菩提佛果邁進,絕無退轉的可能。這樣的聞法何其方便!修法何其容易!佛果何愁不成!
    令人心動的訊息
    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完成兩件最難的事,一是證得難證的圓滿佛果,一是宣說難信的淨土法門。就因釋迦佛嘗盡在娑婆學佛的艱難,見到極樂世界聞修佛法毫不費力,而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說法,故特勸想學佛成佛的眾生,如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隨弟子、文殊、阿逸多、常精進等與佛只差一位的等覺菩薩,以及諸天人眾,個個都應求往生以發願。
    俗話說:「曾為浪子偏憐客」在外流浪闖蕩過的人,遇見旅居異鄉的遊子,偏能憐惜照料。釋迦佛在娑婆受盡成佛說法的苦難,偏憐娑婆學佛人,所以不等人問就自動透露: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」的訊息。對渴望蒙佛說法、早成佛果的眾生,這是最令人心動的訊息。
 
 

 

申日長者

申日長者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坤 德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 
 
    在王舍城內,有一位極為富有的長者,一般人喚他「申日」。申日家有無數珍寶,他也願意施捨財物,供養道人,但獨獨不願意供佛與僧。一日,申日與這些嫉妒佛陀的道人們閑談是非。
   「聽說,現今王臣諸公百姓們最崇敬的就是佛了,但獨獨對我們一丁點都不敬重,分明不把我們放在眼裏,真是不公平啊!」一位道人如是抱怨。
   「聽說,佛常常說自己能知過去未來事,具有他心通。不如,我們來試試他,看是否真是如此﹗」一位忿忿不平的道人隨後說道。
    申日說:「那我們該怎麼做呢?」
   「附耳過來!」只見一群人鬼鬼祟祟地交頭接耳……。
    聽完之後,申日說:「嗯!這真是個好辦法!就這麼辦,我即刻去禮請佛陀。」
    申日有兒名旃羅法,年方十六,聰敏過人,善學佛法,已具宿命通,能知過去未來事。他一聞知父親有此大逆不道的作為,連忙向父親勸說:「父親啊!佛已經知道您的心念,請懸崖勒馬,千萬別再相信那些惡人們的毒計了。」旃羅法的誠心並沒有感動一意孤行的父親。
    佛陀接受了申日的禮請,並對申日的心意大加稱歎。隔日,便如約率領眾弟子前往申日宅。途中,佛放大光明,整個大地沐浴在一片祥和的金色光芒之中。
   「父親,如今佛已經啟程來我們家了,你看!十方光明如日當空啊!」旃羅法向父親提醒,希望父親能放棄陰毒的計畫。
   「哼!我已經設好陷阱,天人也難以安然度過。」執迷不悟的申日仍堅持他的「試驗」。
    當佛舉足跨過門限,進入城內。忽然間,整座大城為之震動,箜篌樂器不鼓自鳴,纏綿病榻的人竟也不藥而愈。佛來到申日宅第前,申日先前設下的五丈火坑陷阱,忽然變成大水池,開滿五色蓮華,一華千葉,一華生百華,華華相連。弟子們蹈華踏葉前行,絲毫不受火坑的威脅。
    傻了眼的申日,心生大恐怖,頭面著地,誠惶誠恐地自白:「今天烹調的一切飯食,都下了毒,乞請慈悲的佛陀,讓我重新再煮一次吧!」
   「不必重新炊煮,就讓我食用這些毒飯毒菜。」慈眉善目中透著威嚴的佛陀並不怪罪申日,同時轉頭對弟子們說:「你們先別食用,等候我的指示。」佛陀手持毒飯,持誦咒語說道:「天下有三毒,一貪,二瞋,三癡。佛無此三毒,一切毒藥無處可入;若人至誠誦經習法,亦不受此毒。」言畢,飯食中的毒自然消去。佛說:「大眾可食。」大眾依言受供,安然無恙。
    慚愧得無地自容的申日,伏首於地,向佛懺悔說道:「慈悲的世尊﹗容我無狀之舉,一時愚癡,聽惡人計,欲加害於您,乞求您的寬恕﹗」佛陀扶起申日,並為申日講經說法,讓他脫去害人的毒衣,換上求道的衣袍。後來申日精勤修行,不久便證得須陀洹果。 (出自《申日本經》) 
    吾輩凡夫,宿具三毒,往往見著了可喜之物,便欣然前求;若見他人有我所喜之物,或財色,或名聞,或利養,很難不生起嫉妒之心。《成唯識論》說,所謂的「嫉」是「不耐他榮,妒忌為性,能障不嫉,憂慼為業」。誠然,若我們隨著煩惱習氣起舞,只會讓自己的心在嫉恨憂悲中坐困愁城。所以佛慈悲教導我們息滅內心的怨妒之火,發大願,廣修供養,隨喜功德。轉念之際,吾人即可從煩惱的黑林中走出,而沐浴在佛的大光明中。
 
 
 
 

問 罪

 
問 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●鞭鼓生  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 
 地藏經如來讚嘆品云:「……南閻浮提眾生,舉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……」有學生很不以為然地問:「如果我們守五戒十善,也有業嗎?也有罪嗎?」「這麼說我們一下生,就是宇宙間的有罪公民,那活著又有什麼意義?」「在街上看看俊男美女,有什麼罪?」「既然舉心動念都是罪,究竟要到何時才可以脫罪?」
    看著氣血充足、肌膚潤澤的年輕學子,一臉無辜的表情,聽著他們頭頭是道、鏗鏘有力的疑情,一股悲涼之感不覺由心中升起。年少輕狂啊!卻不道流年暗轉,光陰代謝,還有多少年月日時,可以這般瀟灑飛揚?
    世間一般動物生活的主軸,是以覓食和繁衍終其一生。餓了就吃,吃了就長,長大了,就交配,小的出來了,老的就凋零死亡。不同物種的動物會弱肉強食,同物種的也會為了吃、為了繁衍而強取豪奪。生命就在食與色中流轉不息。南閻浮提就是娑婆穢土,住在這裡的芸芸眾生,即便是萬物之靈的人類,生命的流演,不也是一樣在吃喝拉撒、男歡女愛這兩大原始本能中生滅嗎?舉心動念終日在貪著、愛染中起起落落,在佛家來說,這就是業,這就是罪啊!
    當然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。在國家的法律上,罪的定義多以侵犯到他人的生命、財產、權益等行為而論。佛家則不只侵犯到他人有罪,殺傷到有生命的飛禽走獸也有罪,所以殺、盜、淫、妄等性戒是根本大戒。而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。」則是佛法的重心,是每位佛子都要奉持的修行法則。罪業的有無,則看個人修持的功夫和懺悔的深淺。在街上看美女,雖無行動的侵犯,意念上的想入非非,在佛家也是罪。舉凡以貪瞋癡慢疑,攀染財色名食睡,由身口意起惑造業的,都是業,都是罪。
    聽說在水中悠游自在的魚,牠的眼看不到陸地上的世界,陸地是魚兒不存在的第三度空間。人類如果也只自限於動物本能的食色空間,看不到可以超脫的另一空間,活著當然只有隨波浮沉,生生死死。若能在此生得到法眼,瞥見靈光,進到了解脫罪業的第三度空間,那超昇自然可期,脫罪自然有望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 
 
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

修行休說待明天

修行休說待明天
      一雙拖鞋的故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 
  ●白 水   摘自明倫月刊
 
      拖鞋是休息時候穿的便鞋,病重的人也是靠拖鞋在室內彳亍活動。每次走到樓梯間,看到那一雙拖鞋,心頭就驚動一下!
      那一雙拖鞋的主人正值盛年,早年以傢俱木業起家,平時身體康康健健,腳上穿著一雙精製的皮鞋,縱橫商廠,來往兩岸,時常帶著幾位心腹深入大陸鄉間,尋覓設廠地點,或是勘察建築用地,眉宇間漾溢著逼人的英姿,天下似乎沒有難得倒他的事。學佛後,因為宿根已具,悟性甚利,偶有聞法研討機會,在眾人力邀之下,也肯廁席參與,對於法門的領略深入,更有常人所沒有的承擔氣魄,即使是十萬億土外的極樂淨土,也是信願十足,以為垂手可得。一年到頭,同樓共住的朋友偶而見到,便邀他到佛堂念佛做早晚課,或是和大眾共修一場,可是答案都是只有一個:「現在沒有時間!過一陣子再說吧!」這時候,那雙拖鞋幾乎未曾出現在眾人眼前,因為拖鞋主人有一副矯健的身形,幾乎是席不暇煖的忙碌,一來休息少,二來又沒病,所以沒有空閒穿上它,到佛堂來念佛。
      生命無常,起伏變化得出乎人的意料之外,誰能活得長長久久?又會在那裡戛然停住呢?這豈是凡夫的我們可以預期料想得到的?剛刀易折,猛火易滅,看似旺盛的生命力,實在是脆弱得不堪一擊,因為突如其來的絕症,逼得他不得不脫去皮鞋,換上那一雙拖鞋,在室內彳亍養病。得病的初期,還能勉強拖著拖鞋到佛堂,隨大眾共修,可惜不到半個月的光景,虛弱的身子再也抬不起那一雙拖鞋了!以後大眾共修時,佛堂外擺著一大片拖鞋,有老人的拖鞋,有中年人的拖鞋,也有小寶寶可愛的小拖鞋,可惜就是少了那一雙拖鞋!
     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,當身患重病,腳穿拖鞋時,已是有氣無力,念一聲佛號的氣力都湊不起來了,偏偏這時候才會想到要把功課做一場,為時似乎太晚了!不禁要問:「我們為什麼不肯在穿皮鞋時,身心處在最佳的狀況下,就一日復一日的做好念佛功課,把往生資糧累積起來?為何多要賴到非交出生命中最後一分作業不可時,才來急就章呢?」是鴕鳥心態,以為命終往生這回事,大概沒這麼快吧!還是有依恃的東西,可以穿上皮鞋徘徊於六塵世界?佛在文殊問經,指出人們有八種驕傲:仗恃「強盛壯大、強勢種姓、富有財物、稱意自在、壽高未衰、聰利明達、能行少善、顏容美妙」,這八件事往往令人感到驕傲,有恃無恐,不願在青春年華打點生死大事,因此耽誤了用功的大好時機!
      雪廬老人在民國四十二年的春天,曾以「一雙鞋子今宵脫,未必明朝得再穿」告誡參加佛七的蓮友,這淨土法門「萬劫難逢莫錯緣,修行休說待明天」趕快提起信願,把握念佛機會。老人家這一番叮嚀,現在早已成了白紙黑字的佛七語錄了,有多少人肯在穿皮鞋時,就記取 雪公這「修行休說待明天」的鞭策,及時用功呢?還是非等到只能穿拖鞋,窘境臨頭了,才彳彳亍亍的拖著鞋來念佛用功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典型夙昔之一 ─ 廣欽老和尚

典型夙昔之一 ─ 廣欽老和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智 展 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 
    前 言 
    在學佛修行這條漫漫長路上,許多祖師大德的行儀、風範,一直是我們學習、效法的對象。他們宛如在暗夜裡燃亮的一盞盞明燈,讓我們在生死的曠野中,不致因為種種煎熬和苦難而迷途。循著他們的足跡,我們懂得如何立定腳跟,實實在在地去經營出離生死的事業。 從這一期開始,明倫將陸續整理、刊出一系列近代佛門大德的日常行止,期盼能由他們不凡的言行舉措,堅定吾人永續道業的信心。首先,就從臺灣近代的幾位高僧開始……………
    廣欽老和尚(一八九二── 一九八六),是臺灣近代家喻戶曉的一位高僧。他之所以能夠攝受海內外千千萬萬的佛弟子,不是因為那些不可思議的神通事蹟,也不是由於學富五車的知識、辯才,而是那樸實無華、決志苦修、一心念佛的出世風範。展閱廣老開示錄,沒有艱深的教理、名相,但卻字字句句針對眾生習氣、煩惱,說明降伏、對治之方,令人真實受用。以下,略錄幾則廣老應世的小故事,且讓我們由他的珠璣話語中,去領會那凜凜道風。
    事境已過須放下
    某日清晨,有一位打扮光鮮的女士來到老和尚駐錫的承天禪寺參訪。一走進大殿,她看到一位出家師父,便向他詢問洗手間的所在處。師父用手指了指方向,可這位女士卻不以理會,直接對師父說:「帶我去。」等方便回來,正好在大殿遇到老和尚,就對老和尚說:「你就是廣欽?」老和尚點點頭。
    「我遠遠一看,就知道你是廣欽。聽說你會看相,你看我是誰?」    
    「我不知道,我不會看相,你會看相?你看我是誰?」老和尚反問。
    「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臉。」
    「噢!寫在臉上!」
    「你看我像什麼?我的命好不好?」女士問。
    「你像有錢人的太太。」
    「憑什麼知道的?我的臉,還是我的氣質?」女士又問
    「從你的衣著。」老和尚答。
    「衣服是外在的東西,怎麼可以作為依據?如果你也穿這套衣服,不就也成了有錢人的太太?」
    「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。」
    「為什麼你不說我是有錢人家的女兒,而是太太?」
    「我看你不像。結過婚沒?」
    「我是學生,在德國念書。」
    「你不像學生,學生應該像他那樣。」老和尚手指著在會客室中看書的學生。
    「好!不過,老和尚,佛法中有『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』的說法,而空中還有一個妙有。」女士說完話,即起座,逕自向門外走去。
    「噢!妳也談心經,喂!空即妙有,空是………」不等老和尚說完,來客已無影無蹤。
    在旁隨侍的弟子見此情狀,都為來客的踞傲而忿忿不平,老和尚馬上以手制止說:「事情來時,我們依當時的情況,斟酌情勢,當面應對。而事境已過,便須放下,若再提起,論是論非,批評好壞,便是造口業,就是自己的過失。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,我們不必把它帶到心裡來煩惱。」
    逆境現前  正好修行
    某日傍晚,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。有一位年輕人上山來,向老和尚閒聊了些他家庭中的事。年輕人走後,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:「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,終究長不大,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,在外奔波的人,反而能鍊成大人氣魄。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,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,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,反而活得很好。修行要在最困苦、最不好的環境,越是能修忍辱,越有境界折磨,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。」
    又有一日,某法師帶了十多位在家居士來到承天寺請老和尚開示。在大殿外,一行人向老和尚頂禮後,某法師問老和尚說:「出家以來,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和精神上的挫折磨難,不知是我沒有修行,還是業障特別重?」老和尚回答:「越是在修行的人,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行,幻化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,使你受苦。不過,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,卻能使你體悟娑婆人生的苦,而志求出離,所以,你必須越過這些障礙,越過人生的種種劫難,才能得到清淨安樂,成就淨業。」
    在前述幾則小故事中,有一個共同的主題──「忍辱」,這正是廣老開示錄中的一個重點。老和尚將之視為「持戒」第一要務,並常對弟子諄諄訓勉:「能忍辱的人,福報最大,因為能增加定力、消除業障、開啟智慧。」又說:「有苦才有行好修,沒苦就沒道行可言。」對於在娑婆業海浮沉的吾人而言,這幾句話就宛如一根浮木,使我們有所依憑,不至於在酬業中自怨自艾,忘失了求解脫的決心。
    老和尚不談玄說妙,只在平實的話語中,要我們看清自身的現狀,隨時發起菩提心,那心地的光潔遠勝形式的華美,正是深深撼動所有海內外佛弟子的原因。廣老雖已神歸安養,但「典型在夙昔」,那平凡中流露出的智慧,卻永遠激勵著佛弟子的求道之心。
 

 

 

枉死的痛苦

 枉死的痛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一 凡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明倫月刊
 
      楊仁山居士,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,他在病中反復誦讀《大乘起信論》,有所領悟。再讀到《楞嚴經》,對佛學有了更濃厚的興趣。後來移居南京,深感當時佛教的衰微,在於佛教典籍的散佚。因此,集合同志十餘人,創建金陵刻經處,主持刻經事務長達四十五年。他推尊《華嚴》,而篤行淨土法門。往生後,有《楊仁山居士遺著彙刻》問世。《平等閣筆記》是楊仁山居士遺著之一,在這本筆記書中,有一段枉死鬼的故事,他說:
      『先父當年擔任安徽旌德地區教育首長的時候,門下有一個學生,曾經遇見過吊死鬼,還互相談過話。據那吊死鬼說:
      『因為枉死而作鬼的,沒辦法靠自力超生,最是悲慘痛苦。必須延請高僧做超度法會,為他誦經並代為懺悔,才能夠解脫。』
      這位學生就答應他,為他辦理種種經懺佛事,但是希望他能變現出吊死時的樣子來。那鬼原來不答應,說:『變現吊死時的狀態,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,非要經過三五天不能回復原狀。』
      後來經過這位學生再三的請求,那鬼才答應。但是鬼要求說:『在我變相的時候,不但全無人性,而且不認得任何人,你坐在床上必須將帳門抓緊,以免我撲過去傷到你,這樣對你我都不利。』
      說完後,吊死鬼就開始變相,呈現出極為可怕的樣子來,滿屋子亂撲亂抓,一副心神恍惚不寧的樣子。之後又連續向帳門猛撲了三次,因為不得其門而入,憤怒地向空中放聲鳴叫,奪門而出。」
      這位枉死鬼能夠預先說清楚,表示他並非沒有了靈性,只是因為痛苦到了極點,希望有人為他辦佛事,獲得解脫的機會。只因現出原來吊死時的痛苦,轉瞬間就變得毫無人性,無法辨認任何人。可以見得,當人臨命終時是多麼地痛苦無助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