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三月 2007

[聽經札記]-225

△蓮花出汙泥而不染,汙泥代表五欲六塵,清水代表佛法,蓮花超越水面,不染汙泥亦不沾水,世出世間均超越,若超出世間逗留在出世間仍是有著。
 
△清淨無染著即金剛智慧,六根接觸六塵要時時刻刻覺悟,眼根對色塵發覺要被色塵牽跑,馬上趕緊回頭,一絲毫歡喜心或瞋恚心都沒有,耳根對聲塵亦如是,無論何聲均不動心,不動心即是菩薩的境界,清淨心不現前永遠不能出頭,這是生死關頭,六根還要為六塵所染,轉眼之間又到輪迴中去了。
 
△見到一切佛即知自己能分身,否則見不到,神通是本性中本具的德能,只要自己本能恢復即知自己去掉五蓋及二障。
 
△六根接觸六塵,世人以為是樂其實是苦,五欲六塵乃是生死冤家,生活苦才能激發道心,佛訓示以苦為師,太苦了必然想辦法脫離這個娑婆世界,所以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。
△念當處起當處滅,剎那不停,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,念念相繼,生滅的現象太忙了,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,其細微之處凡夫無法察覺,沒有靜功的不覺其相續以為是一念。
.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4

△體性周遍曰普,隨緣成德曰賢,真如本性,從十法界之緣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。從性德上說,黃金是性體,如以黃金塑造一尊佛像,便受若干人之禮拜供養;若以黃金塑造一美女,則是隨地獄法界。同樣是黃金,相不同,功德亦異。
 
△通無量法門才能度無量眾生,無量法門太多,要修一個法門,一門通一切皆通,一門深入是方便,見了性才通一切法門,性德是周遍的,六祖慧能並不識字,而能講解各種經典,是已見性,博學多聞與一門深入並不衝突,博學是幫助一門深入。
 
△慚愧的相在唯識中屬於善法,無慚是隨煩惱,涅槃經中說自己作惡事受良心的責備謂之慚,自覺羞於對人謂之愧,有慚愧心不會作壞人,中國人謂之知恥。
 
△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,無有厭足,道業難以成就,往生淨土必有障礙,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,即可隨時往生,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。佛法就是一個捨字,能捨得一分,道業即增進一分,捨得多道業高,若貪求無有厭足,必定入三惡道,一入惡道再想出頭就難了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3

△法門無量,三昧無量,功德林菩薩說修三昧是一種手段,目的在見性,三昧的本性即真如本性,三昧的相無量無邊,見了性一切三昧皆通達,每讀誦一部經皆能見性,無論大乘經小乘經皆能見性,小乘是大乘的基礎,比方小學與大學,若看輕小乘,不立基礎,大乘佛法即入不進去。
 
△自己成就之後,要緊的是教化眾生,此是依智起悲,必須有大慈悲,才能度世,如不化他,自己的性德不能圓滿,十方諸佛成佛之後無不度眾者,度眾生是有作有為,而在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。故經云:普使群生到彼岸,此淨心者所行道。
 
△佛成道後最初說法是講華嚴,說二七日、一十四天,當機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我們聞華嚴經後可得大乘道種,對凡夫同樣有益,對於不信佛法的人,縱墮地獄,如聞到華嚴經一句一偈,承此功德亦可得度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當生成就的,善才童子五十三參遇到第一位菩薩即令其念佛,最後一位令其到極樂世界,可見華嚴是大本的彌陀經。
△四念處之觀身不淨是令對於身體不要過份愛惜,打破身見即能破我執,才能離開世間往生極樂世界。

[聽經札記]-222

△無漏的是功德,有漏的是福德,可以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果的是無漏的,功德從般若智慧中來,佛法所銓示的是人生宇宙萬事萬法,拈任何一法皆能證大菩提,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不過是宇宙人生一切法門中之代表,森羅萬象無量無邊,那一法門均能入道。
 
△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信是道源功德母,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,受了三壇大戒未必信,佛法是清涼法、離煩惱法,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。
 
△見佛無疲厭,念念之中都能見佛,佛是覺,六根接觸六塵,念念覺悟,念念見佛,不疲不厭,法喜充滿,學佛人真能達此境界,心地常常保持六根清淨,不為六塵所轉,自然法喜充滿。凡夫的境界唯一的辦法是二六時中常有阿彌陀佛的念頭,深入經藏沒有清淨心入不進去,要靠佛菩薩感應,感應全憑至誠心,至誠心也是清淨心。
△一切法空,不但理空,事上亦空,既然一切法空,所以無願無求,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,有我相則四相具足,即非菩薩,仍是凡夫,要保持清淨心,不可執著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1

△今人耐性不及古人,凡事都要在最短期間內完成,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。從前人跟老師學道,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。佛知眾生無耐性,所以對小乘人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說多了恐怕學人退了道心,其實大乘經典說成佛要修無量劫。
 
△清淨心中一絲毫不能沾染,親愛之人要放下,冤家對頭也要放下,度一切眾生,冤家對頭也在內,菩薩沒有一個冤家,冤親平等是大無畏精神。
 
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通是教化地區,菩薩悉往受生為數無量,佛在此世示現已是第八千次。未曾一念生疲厭,人與人相處乃是前生的緣,可能起變化,從前是好友忽然變為冤家,凡夫類多如此。而菩薩則不然,如如不動,順境不動歡喜心,逆境不動瞋恚心,才能看到諸法實相。
 
△成佛之後仍繼續行菩薩道,利益一切有情眾生,比修學的菩薩作的更澈底更積極。菩薩的光明照耀每一個眾坐,令其入法性,見性成佛,菩薩願才算圓滿。地藏菩薩的願是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須等待每一個眾生均成佛,他才成佛。換言之,即是永遠行菩薩道,利益眾生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20

△佛證得佛果上的功德,眾生一發菩提心即與佛的功德一樣,眾生與佛是平等的,佛的性完全顯露出來,而凡夫的智慧德能被無明障礙者,從初發心即能攝佛果地上的德能。
 
△說法時對於某種辭彙一再提及,似嫌重複,其實聞法之人常常得到熏習,使八識田中落有印象,能得莫大的利益,如果我們還沒有成就,現在再聽一千遍一萬遍也不算多。
 
△法界指空間與時間所包括之一切,第一義是佛所證得的,亦即般若、真如、本性、究極清淨,有此智慧才能斷煩惱,念念與第一義相應,與真如本性相應,本性中一法不立、一塵不染,若常常正念真如是破無明的妙法,由真如本性透出來的智慧才能明了法界,故經云:法界所有皆明了,於第一義最清淨,永破瞋慢及愚痴,彼功德者行斯道。
 
△律儀戒是三藏中之律藏,律藏中未包括之事項太多,但持戒者須了解戒律之精神。戒律之精神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戒中條文內未規定者凡屬於善事均應照作,屬於不利者,無論於己於人均不應作,如吸香煙律未規定,但於己有害即不應吸。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19

△煩惱一來道就沒有了,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、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是煩惱,以佛法來熏修,熏修成自然,養成習慣,使道業日增,煩惱日減。定修比散修有效用,每天有定課甚至每日早晚十念,養成習慣亦有用處。
 
△念佛人常稱道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二者均非易行,一心不亂是三昧成就,心不顛倒等於童真住菩薩,菩薩到此地位不會再起邪念,念念均在菩薩道上。
 
△現在世界上善人少、惡人多,依照佛法即可鑑別。佛法中善惡有一定的標準。以十善業道為例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就是十善,能作到的就是善人。世界上能做到的人究竟是少數,可見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,猶如火宅。
 
△凡夫一切作為與性違背,所以不能斷煩惱,了生死,佛法橫說豎說都是教我們見性,佛常常開示此理,但我們不得受用,若自己依此理檢討身心,曾否作到與佛菩薩一樣,佛菩薩無我見不執著,果真能入佛菩薩之境界,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18

△菩提心包括三心:(1)直心、正念真如法,與真如本體相應,不與外界相應,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,是菩提心的根本;(2)深心、歡喜修行一切善行,戒律是善行之一,屬自利的善行,切實修學,自生歡喜;(3)大悲心、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,自利利他。
 
△讀誦任何一部經典,在我們日常思想行動中要能表達出來才有功德,讀世間書尚須變化氣質,若不能變化氣質,讀書有何用?天天念經而心性絲毫不改,只不過念給人家聽聽,毫無用處。
 
△凡夫修行何以進進退退是外緣太壞,引誘我們退道心之機會太多,極樂世界沒有引誘的因緣,所遇者均係有道有學的人,三業清淨,終無淫怒之心、愚痴之態,因無外緣引誘,故不退轉。
 
△學習方法是好好遵守佛的教誨,依法不依人,如其所說與佛所說的道理同,即應遵照,否則無論其人學問道德如何高尚都不要聽他,視同魔外,佛佛道同,如再有一尊佛降世,其所說法不會有兩樣。
△離相並非不要相,祇是教人不著相,古德以金作器為喻,金是性,器是相,如不要器,也就顯不出了金品的功能了。

[聽經札記]-217

△自在天、外道之主神也,梵語摩醯首羅天,譯言大自在,在色界之頂,其智慧自在,在一念間能知降雨點數,何況菩薩於無量劫勤修學,得無上菩提智,故於一念中能知一切眾生心。

△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,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,可說是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,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,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。
 
△佛法大道在原則上講都離不開定,念佛一心不亂即是定,離開定即不是佛法,定是主,戒是助,正助雙修,方有成就。
 
△欲學地藏菩薩即應學其接受佛之付囑,承擔在彌勒出世以前度脫罪苦眾生之重大責任。現佛已不在世間,我們亦有責任,度自己不能怕修行之苦,度眾生要有極大的忍耐性。

△欲見真如本性必須離名絕相,破除我見,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,起念即著相,我見是無始來的病根,不易破除,不過為人處世應知萬事皆空,與我無涉,人情世態隨緣應付,事來即應,不為所動,應完便了,心不著相,條理井然,毫無廢事,時時均在修行,處處皆是佛法。

…摘自[聽經札記]

[聽經札記]-216

△出家人先要戒律清淨,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來,出家人一無所有,有錢即無定,所謂集財喪道,果然拋去一切一心在道,一句洪名放在心上,二六時中念玆在玆,雖無人供養,十方諸佛菩薩定來維護,此話真實不虛。
 
△吾人在睡眠中,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,俗謂之壓虎子,四肢不能動彈,口不能言,而心中了了,如即時默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,則此壓虎子立時消失,何況平時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稱念佛號則一切魔障均將遠離,冥冥中得到吉神擁護。
 
△供養類別:(1)事供養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,(2)敬心供養、香花供具,(3)修行供養、供佛不燒香不獻花均可,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。
 
△經云極樂世界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其因緣有二:(1)佛本願力、觀無量壽佛經法藏願云,我作佛時,我剎中人,壽命皆無央數劫,無有能計其數者,是承佛願力故有此壽,(2)自功德力、一心念佛,心清淨故,蓮華化生,清虛之身,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,是自精進力,故有此壽。
 
…摘自[聽經札記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