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一月 2008

有緣

我們這個世間人遇到有緣的人就很歡喜,沒有緣的人就不想跟他見面,緣也是光。從這個地方來看,我們就知道,阿彌陀佛與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緣最深,為什麼?他放的光更大。這一樁事情,諸佛不一樣,有些人在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當中,很少與眾生結緣,只顧修自己,確實他成佛了,雖然發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願是完全相同,但是與眾生結的緣不廣,結的緣不夠深。

世尊當年在世,城東老母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,釋迦牟尼佛度不了她。佛做一個試驗給弟子們看,城東老母從這邊來了,佛迎面走到那裡去,她馬上轉彎,從別的路走了,絕對不想跟佛見面。佛有能力化身,佛到那邊,她又拐彎。到最後佛現的身,四個身體把她包圍了,她低下頭來痛哭,也不看佛一眼,這是沒有緣!佛叫他的學生舍利弗去度她,舍利弗一去,她與舍利弗有緣,舍利弗就度了她。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這個眾生跟佛沒有緣,沒有法子。

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第131集【若化頂上圓光。或一二三四由旬。或百千萬億由旬。諸佛光明。或照一二佛剎。或照百千佛剎。惟阿彌陀佛。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。】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南無阿彌陀佛

 

家是國家社會的基礎

四攝特別強調落實在家庭,落實在夫婦。現代人把婚姻看得很輕,喜歡就結婚,不高興就離婚,簡直是兒戲!他不曉得,他背的因果有多重!輕易離婚,果報都在地獄。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?他破壞了整個社會的秩序。整個社會就像我們的身體,一個家庭夫婦的結合就像一個細胞,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好,身體健康;夫妻離異,家庭破碎,這個細胞就壞了。如果離婚率太高,你這個身體有一半病倒了,就很難存活下去。

現代人真的無知、可憐,迷惑顛倒,膽大妄為,反對禮教。反對禮教的念頭、言行,就是阿鼻地獄的業因。禮教是天道、是自然之道,你順著這個道,你成佛、成祖、成菩薩;你違背這個道,你就墮地獄三途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跟我們講,人倫的秩序是天道,人倫秩序從夫婦開始。所以,夫妻不和,造成的災難是天災人禍,整個世界秩序動亂,乃至於像其他宗教講的世界末日。它的因是什麼?因是夫婦不和,家破壞了,社會就沒有了,國就沒有了。

家是國家社會的基礎。我們看《禮記》,古時候男女結合的婚禮,古禮多麼隆重。為什麼這樣隆重舉行?告訴你這個事情不是兒戲,不是小事,是大事。不只是關係你們兩個個人,而是關係到整個家族的幸福、社會的興衰、國家的存亡、世界的和平安定。現代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?

對此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講得很多,沒有人聽,沒有人懂。印祖有一句話說得好:「國家世界的安危,女子負大部分的責任。」這句話印祖能說得出來,不容易!為什麼?女人的責任,就是為天下國家培養賢德的人才,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要全心全力培養兒女,使兒女作聖人、作賢人,作佛、作菩薩,那是女人的責任。你生了他,不能好好的教他,你怎麼對得起他?不但對不起他,也對不起社會、國家、世界。

我也常講,我們一個人這一生當中,事業做得再大、再多、再圓滿,如果底下沒有繼承人,事業等於零。為什麼?你死了一切就完了。由此可知,培養接班人,功德第一。作母親的責任,就是專門在家裡培養接班人,這是第一大功德。後來居上,接班的人做得比我更好,這是成功的;接班人跟我差不多,這是失敗的。底下一代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向上提昇,這是成功的,這才是興旺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

印光大師開示-瞋心一起

瞋心一起,于人無益,于己有損,輕亦心意煩躁,重則肝目受傷。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,則疾病消減,福壽增崇矣。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學佛如何能夠得力

修學淨宗法門,對念佛的殊勝功德利益,要有相當程度的理解,否則功德利益自然會減損。若能明白淨宗之理,對念佛方能深信不疑。誠如灌頂法師所言,世間人造作極重的罪業,所有的經論、懺儀都無法消除,最後還有念佛法門能消除之。灌頂法師的這個說法沒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,所以真正能相信而沒有懷疑的人不多,於是念佛的效果就不顯著。我從現在科學家講的角度,來跟諸位說明這個事實。

現在科學家很重視放射性,每個元素都有放射性,只是放射能力有強弱不同,強的用儀器能偵測出來,微弱的現在還無法偵測。從理論上講,只要是物體就有放射性,就有波動。任何一個物體,小到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都在運動,它不是靜止的。動就有波,放射是波動的現象。所以,任何物象都有波動,都有放射性,只是強弱不同而已。科學家講的很有道理,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從波動產生的,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家這個看法是真實的,我們就知道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周邊大環境,影響地球、行星的運行,再擴大就是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。

而今天地球上的眾生,每天所做的、所想的,產生不良的波動,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,損福增惡。不僅如此,害社會又害眾生,又影響自然生態,影響我們整個生活的空間,這是波動的影響,果報在三途。

雖然有地球上人們惡的影響,但虛空法界還能維繫正常的秩序,這是因為還有廣大無量無邊世界是善心所,惡的波到那邊的時候,產生不了影響力。譬如,西方極樂世界比我們這裡大很多,一百個娑婆世界也比不上一個極樂世界,所以地球上再惡劣的波,到極樂世界已經平了,再大的浪到那裡都變成平水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可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,就受巨大的影響,而有天災人禍,這是貪瞋痴慢、五欲六塵造成的。如果我們用念佛的心波,與諸佛如來十方世界淨的波、善的波相結合,在理論上講,是能化解天災人禍,將世界穩定下來。如果做不到,是我們的功夫不夠;換言之,我們今天依舊是用輪迴心在念佛,所以力量很弱。如果我們用真心念佛,用佛心念佛,力量就強大,這個力量確實能救度眾生。

佛心就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。心是佛心,行就是佛行,穿衣、吃飯都與這五種心相應,生活就是佛行、菩薩行。念念真誠,念念為眾生做出一個好樣子,就是度眾生,就是教化眾生。而眾生念念自私自利,念念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造成極重的罪業,而感受苦報。

學佛就是學覺悟,覺悟就回頭是岸。由此可知,我們踏進念佛堂就是自度度他,在念佛堂不僅是度自己,而且是助一切諸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。這樣的心願與諸佛菩薩的心願相同,自然得到佛菩薩加持。換言之,我們心願的波動,與諸佛菩薩同一個頻率,所以一接觸就起感應,這個現象就是佛家講的加持、加被。我們的頻率與佛菩薩的頻率不相同,便永遠接不起來。

我們今天修行就是修心,修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心。務使生活工作,乃至一切應酬,每一念、每一行都與此心相應,這才真正是行菩薩道,修佛行。功夫做到成熟,一切時、一切處便會真心顯露。真心顯露時,自己生活也好,與人家接觸也好,決定沒有一點點意思加在裡頭。有一點意思加在裡面,就要覺悟到自己依舊是用妄心,而妄心不能解決問題。

妄心的方向、目標若接近真心,可以自度也能利他。但是眾生如此大的共業,仍然是沒有能力去轉,只有純真之心,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。純真之心,就是用強而有力的電波去化解那些不正常的波動。純真的力量強大,我們夾雜著妄念的波動,沒有那麼大的力量,去緩和複雜的波動。

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,就是不能拔除自己的意思,因為自己的意思都是妄想。佛講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。阿羅漢稱為正覺,阿羅漢的法執雖然沒破,但「我」與「我所」沒有了,我執破了,真正達到無我,即《金剛經》講的破四相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所以他的知見是正知正見。我們如果沒有破四相,還是有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起心動念都是邪知邪見,相信自己的邪知邪見就會做錯事,做錯事決定有果報現前。

佛實在是苦口婆心,慈悲到了極處,將宇宙人生的真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些理事因果說得這樣明白透徹。我們因為有自己的意思,把佛的教誨抗拒了。如果能把自己意思捨棄,完全接受佛的教誨,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與佛的教誨也就像頻率一樣,頻率相同就接上了,這一接上就生無量智慧。今天學佛人費盡心思,浪費許多時間不得其門而入,道理就在此地。

我們從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得知,往往修行三年五載,長一點的是十年、二十年,就入境界,「修行證果」。他能證,就是因為他沒有意思。永嘉大師對六祖說:「分別亦非意。」他沒有意思。六祖問他:「有沒有分別?」他說:「有分別。」六祖又問他:「有沒有執著?」他說:「有執著。」有分別、有執著,但沒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頭。那個分別、執著是表演的,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確實沒有分別,也沒有執著。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是有意思。

我用個比喻說,真正學佛,真正行菩薩道,是做個舞台上表演的演員。上舞台表演,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動作,完全照劇本去做,依照導演的要求,自己沒有意思。這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,應化在世間,「遊戲神通」。所以,佛的經典是個初級的劇本,初學時要照著劇本去演,演熟練了,劇本不要了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就是劇本,盡虛空遍法界是個大劇本、大舞台,你在其中隨心所欲的表演,真正覺悟!

通達這個道理,才會真正相信,一個人發真實心能救度一切眾生。這個話不是戲論,確實有理論的依據。唯有在一切境緣中不分別、不執著,才能把自己的意思捨棄。捨棄之後,就是相宗講的「轉識成智」。捨第六意識的分別成「妙觀察」,捨第七識的執著成「平等智」,這兩個是因地轉。因地轉過來之後,八識與前五識連帶就轉過來了,八識轉變成「大圓鏡」,前五識轉變成「成所作」。「成所」就是成就菩薩的事業,成就菩薩普度眾生。

佛說得有理,你不懂這個理,你不會做,就無可奈何了。所以,諸位真正明白這個理,與這個理相應,經卷展開是字字句句無量義。這一部《華嚴經》可以講五十年,也可以講五百年,簡單的講也可以講五十天,也可以講五十個小時,樣樣自在。不能契入這個境界,就不自在。

佛法稱為內學,所有一切障礙都在自己,不在外境,外面決定沒有障礙。一切障緣是來自煩惱、習氣,也就是所知障與煩惱障。所知障就是自己的成見,煩惱障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。我們要懂得障礙的起因、形成與性質,障礙對我們的傷害,然後就懂得如何除障礙。所以,菩薩無量無盡的法門,都在這一句佛號裡圓滿的總攝。一聲佛號圓滿一切法門,一個念佛堂圓滿一切道場,所以才感得無盡的殊勝莊嚴。

 

◎不受第二支箭的苦

佛陀對待弟子的態度,就如同老師對待學生一般,但是佛陀教導弟子的東西,並不是數學或歷史等這些課程,而是做人處世的方法。由此觀之,我們將佛陀稱為「做人的老師」可能是最適當的。
 
我們這一位做人的老師—佛陀,為了要考驗弟子們理解佛理的程度,經常拿一些問題來教導弟子,有時候更提出一些應用的題目,看弟子能體會多少,本題就是其中之一。有一次佛陀問弟子:「未曾受過佛理教化的人,會遭遇到快樂或痛苦的感受,也會遇到非苦非樂的感受;受過佛理薰陶的人,也同樣會遇到這些感受,如此說來,聽過佛理與未聽過佛理的人,他們的差別何在呢?」
 
弟子們就向佛陀回答說:「大德!我們所學習的皆是以佛陀為主,但願佛陀能夠做我們的眼目,給予我們正確的啟示。」佛陀就告訴弟子們說:「未曾受過佛理教化的人,遇到痛苦的感受,就萬分的悲痛,越來越迷惑,愈來愈恐怖,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後,又中了第二支箭,感覺越來越痛苦。但是,受過佛理薰習的人,若是遇到痛苦的事情,絕對不會只是悲痛,不會自己亂了手腳,所以我說:「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」。」
 
對於遇到快樂的事情,佛陀也說了同樣的話,譬如:看到很美麗的花,受過佛陀教化的人,也和一般人一樣,引起快樂的感受,但是決不會因為快樂而迷失了自己,倘若在快樂中迷失了自己,則第二支箭就會帶來痛苦,所以佛陀說:「不受第二支箭的苦」,這就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區別。
 
我們在痛苦中的人,都應該好好的來想一想佛陀的這一番教化,好好來學習佛陀處理痛苦的智慧。譬如我們生病躺在床上,如果每日都是在埋怨:怨恨自己為何會如此不幸得了這種病?耽心喉嚨如此痛苦,不知要如何吃飯?埋怨自己的負擔為何如此的沈重?回想自己一生都沒做過什麼惡事,為何讓我如此難過?想到家中小孩無人照顧,不知該怎麼辦?想想自己的病不知能否康復……一直憂慮到白天吃不下飯、晚上睡不著覺,連做夢也是面帶愁容。我們想想看,倘若如此,對自己有何好處呢?
 
我們生了病,肉體上的痛苦,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,倘若我們再自尋煩惱,操心這個、埋怨那個,如此則第二支箭、第三支箭,乃至第四、第五支箭,就不斷的射過來,就會使我們更加的痛苦,使我們的身心更加的混亂,使我們失去了光明與智慧,無法解決任何的問題。
 
所以我們受苦中的人,最好都能夠學習佛陀的教化,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,不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。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念佛,念「阿彌陀佛」。我們無論遇到任何苦樂的事情,應該練習先念「阿彌陀佛」,如此簡單而又能很快的使我們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,我們慢慢的想佛陀的光明,將佛陀的慈悲及智慧,充滿了我們的內心,充滿了我們全身,一旦我們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,那麼第一支箭的痛苦,也就會很快的消失。……阿彌陀佛。
 
(謄錄自台語蓮音小故事錄音帶)
 
~勸修淨業頌~
 
聞說西方最易求
萬緣從此一時休
輪珠疊足圓蒲上
只與彌陀作底頭
 
—大智律師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學佛求成佛 成佛仗彌陀

李炳南老居士講述
乙丑年在鹿港佈教所
弟子吳碧霞敬記
 
本人年已九十八,做事總是有心無力,今日難得見面,談話就只揀重要的來談,談過之後,最要緊的,還是在於大家的實行。
 
我們為什麼學佛呢?「學佛」,就是大家都得求「成佛」——要是不能成佛,學佛作什麼呢?然而,要成佛,卻須照著佛的行為做,照著做,有何好處呢?
 
大家須明白,一般人都在六道輪迴當中流轉不息。六道就是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以及阿修羅,阿修羅較特別,是分布在天、人、畜、鬼道中的。凡我娑婆世界眾生,有生就有滅,不管是聖人或好人,也都離不了生死,也都在六道之中來回輪轉;並且因果通三世,前世的帳,後世須還,惡帳暫時還罷,再往人、天二善道去投胎,在人、天中,依舊起惑、造業,當然依舊生死不斷,所以人死後,不能擔保下輩子還是人——甚至連玉皇大帝死了,都變成豬狗牛羊,何況是人——而學佛的人呢?這輩子沒能跳出六道輪迴,投胎後,有了隔陰之迷,必然忘了前生所修的道,卻又因前生修道的關係,必享來生的福,可是富貴人學道難,既享富貴,又復做官,造業的機會更大,出離生死,成就佛道的希望就很渺茫了。
 
在六道中,或昇騰於人、天善道,或沈溺於畜、鬼、獄惡道;投生於善道,有如在大海中探頭吸氣,一時舒服。待另一個波浪打來,便又一頭栽倒,沈沒在茫茫的大海中了,這就叫「頭出頭沒」。所以,人必須求解脫,求出離苦海。好比在海中遇了救生船,就要攀援而登,讓它帶到彼岸,彼岸就是解脫。然而誰能解脫呢?除佛一人外,連菩薩都不能算真正解脫,所以說,學佛必得求「成佛」,不成佛,就叫自暴自棄。
 
為什麼說成佛才是真正解脫呢?佛,譯成中文的意思是「覺」,覺是「一切都明白」,要修到一切都明白,就時間論,是一天或一年可以辦得到的嗎?一百年、一千年或一萬年也辦不到啊!再就空間論,以台灣這塊小小的地處而言,研究植物學或動物學的學者,都能把它所出產的植物或動物,一一識遍嗎?台灣人自下生至百歲,不認識草木鳥獸之名的,就很多呢!所以成佛要歷時三大阿僧祇劫,而成佛後,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下毛毛雨,有多少雨點,都知道得清清楚楚——真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。至於我們凡夫,眼前只要擋住一張紙,都看不見了,更不用說其他了。
 
這麼說,成佛不就很難了嗎?成佛是很難!但是,佛以慈悲為本,在萬難之中,卻又開了一種特別的法門,讓大家得以速速得到真正解脫。
 
大家都知道,上學需要有學校,學校又有好壞之分,現在,想要學佛,必得有個好學校,有這麼個好學校,以阿彌陀佛作校長,觀世音菩薩作教務主任,大勢至菩薩作訓導主任,多麼好的學校啊!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——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的極樂世界。到了極樂世界,想作什麼,就作什麼,卻是一片不染的清淨法,然而,只因為太特別了,一萬人中,找不出一位真信不疑的,所以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。
 
一般人只因為信得不真,總是嘴裏念佛,心思往外攀緣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這樣念六百萬劫也是不能成就的,充其量,憑著念佛口善,來生投胎做個人罷了!卻總是不究竟——最究竟的,還是真正信,肯老實念佛,求生到西方,到了西方,在好學校繼續求學,畢了業就得自由,就真正解脫了。
 
淨土法門,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三藏十二部中,那一部經說到沒了門,就拿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來勸眾生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,那一個字也與三藏經典有關係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當然,真正要信得不動搖,得到第八地菩薩,但是我們可以勉強信,佛是聖人,絕不打妄語,信聖言量,縱是不解理,也能成功。大家果能不疑惑,依教奉行,畢竟能夠往生西方,必定能夠成佛得真正解脫!
 
 
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後一代超過前一代

中國古時候政府的官員,他們戴的帽子,稱為「進賢冠」。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,前面低,後面高出一層,代表什麼意思?前面是自己,後面是下一代。戴上帽子是提醒自己,希望後一代一定要高過我們前面這一代,這才是稱職,才叫做有成就、有成績。如果後面一代跟你差不多,你完全失敗,你沒有成績可言。古人穿的這些衣服、戴的帽子,都含著有很深教學的意義,佛法講「表法」。要懂得表法的意思,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醒自己。

我最近遇到我的一個老同學,是南京的關長全先生,我們小時候是同班同學,以後他作南京一中校長,做了不少年,培育出來的學生有一些很有成就,像現在揚州大學的校長就是他的學生。我遇到他,我對他讚歎,「你的教育有成就。」他說:「怎麼說?」我說:「你的學生作大學校長,你不過作中學校長,他超過你,就是你有成就。」

在佛門裡面,老師有行而沒有證,學生能達到信解行證,這是老師的成就。我們作學生的人千萬不要有個錯誤觀念:老師沒有做到,我為什麼要做?這個觀念是決定錯誤的,這個觀念是個墮落的觀念。老師做不到,我要替他做到,這才是好學生,這個學生才是報恩,報父母恩、報師長恩。這在中國過去歷史上有很多例子。

在《了凡四訓》中,袁了凡先生提到福建(以前稱為建甌)的楊榮。我在建甌住過六年,這個故事我很熟悉,我小時候去他家玩過。楊榮的曾祖父、祖父都是划渡船的,以此謀生。有一年漲大水,許多的村莊被淹沒,淹死了不少人,當然許多財物也都隨著水漂流,許多人划著船去撈取財物。楊榮的曾祖父跟他的祖父對於財物是一無所取,只有救人,划著船看到哪個人掉到水裡面,趕緊去救人,積的陰功德很大。所以,到他父親的時候,家庭環境逐漸就好轉了,然後生了他。他弱冠(二十歲)就登弟,考取進士,官做到少師(太子的老師),所以位列三公。皇帝對他不錯,他對國家有貢獻,所以加封他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作少師。這就說明自己先人沒有做到這麼大的榮耀,他做到了,他替他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做到。

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決定不能說,我父親就是這個樣子,那我還幹什麼?我老師能說不能行,我也能說不能行就可以了,這樣一來,就是一代不如一代,錯了。我們要曉得古聖先賢的教導,自己要爭氣,奮發向上,就對了。

(節錄自《善財童子參學報告》12-39-05『要能供事真善知識,諮問法要無疲厭』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南無阿彌陀佛

不要忘記送禮

「好事」,在佛法裡面,教導我們如何落實?「四攝、六度」全都包括了。四攝裡,第一是「布施」。布施,就是送禮、請客。布施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感情的聯繫。靠什麼?靠請客、宴會、送禮。不要把這個事情看輕了、看小了,這是大事!人與人之間交往,最密切的是夫妻。夫妻為什麼不和?為什麼會鬧離婚?為什麼家庭會破碎?就是不懂得「四攝法」。懂得四攝法的人,家庭一定非常圓滿。先生常常送一點小禮物給太太,太太也常常送一點小禮物給先生,表示關懷,這是維繫感情最重要的一個方法。不要認為這是小事,無所謂!這是大事,絕對不是小事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不要忘記請客,不要忘記送禮,這是佛教給我們的。

(節錄自21-112-06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

印光大師開示-去富貴氣

人之成德立業,端在少年能立志與否?汝生長富室,宜將富貴習氣,盡情擺脫,方有學道了生死分。否則,聲色貨利,燕朋邪友,乘閒而入。雖欲希聖希賢,學佛學祖,不可得也。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國豐民安

佛所行處。國邑丘聚。靡不蒙化。天下和順。日月清明。風雨以時。災厲不起。國豐民安。兵戈無用。崇德興仁。務修禮讓。國無盜賊。無有怨枉。強不凌弱。各得其所。

這一段經文,了不起!

「佛」是指佛陀教育,「行」是實行、推行。「佛所行處」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,實行的處所,就是佛陀教育普遍推行之處。換言之,大家都念《無量壽經》,都照《無量壽經》的理論方法修行的處所。

大至一國,小至一個村莊,真正奉行佛的教誨,無不蒙受佛陀的教化。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夠變化氣質,惡變成善,染變成淨,邪變成正,這就是教育真的有了成果,自自然然就得到下面這麼好的果報,天時、地利、人和都現前了。

「天下和順」是人和。「日月清明,風雨以時,災厲不起」,這三句是指天時,天然的災害沒有了。

我們知道,現在全世界所發生的天然災害,比過去多了很多倍。1993年,台灣的電視報導,基隆(雨港)乾旱。以往住在基隆的人,出門沒有不帶傘的,現在居然乾旱,沒有水!再看看全世界許多地方,到處都是旱災、水災、瘟疫,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去反省。

災害從哪裡來的?科學家有一套理論,他們不相信佛說的話。佛跟我們講: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。」正報是人心,依報是環境。人心好,風調雨順;人心不好,連自然環境也變壞,這是感應。我們心是能感,自然環境是應。所以,能接受佛陀教育,能夠接受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,必定能感得「日月清明,風雨以時」。

遇到乾旱,作法求雨,有沒有效?很難說。我們讀蓮池大師的《傳記》,記載他老人家住在雲棲寺的時候,雲棲寺在杭州,杭州有一年乾旱。太守聽說蓮池大師很有道德,就禮請他出來求雨。老法師說:「我不會!我只會念佛,不會求雨。」但是為了大眾的事情,也不能不去試試看!他老人家拿著木魚,帶著徒眾,到田邊上念「阿彌陀佛」。誠則靈!心地清淨誠懇,他老人家那個木魚敲到哪個地方,雨就下到哪裡,真靈!所以,他沒有求雨的儀規、形式,只是到田邊去念佛。我把這件事情特別提醒各地的同修,你們不妨試試看。

「國豐民安」,物產豐富,衣食富足,老百姓身心安穩,自在歡樂。

「兵戈無用」,不但沒有戰爭,連盜賊都沒有,社會治安好。

「崇德興仁」,因為大家都推崇道德,人人都守法守禮,社會當然祥和。「仁」是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人人都有這個觀念,人人都能這樣做。

「務修禮讓,國無盜賊,無有怨枉」,這是從人事上必須要做到的幾個條件,才能夠真正得到家庭幸福、社會和諧、國家富強。就是一定要教禮讓,要講「禮」,互相尊重,彼此忍讓,社會治安自然好,所謂「夜不閉戶」。「無有怨枉」是講司法審判公正。

「強不凌弱」,這個「強」是多方面的,無論是在地位、財富、學術都能夠彼此尊重。

「各得其所」,每一個人都能各如其分。因為每個人所修的福不一樣,所得的果報也不一樣,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。我貧窮,我會安於貧窮,我知道我過去沒有修因,今生哪有這個果報?今生雖然貧窮,我貧窮得很快樂。為什麼?我會修因,知道我將來會好,能夠「改往修來」。富貴人也不驕傲,曉得是過去世修的富貴之因,這一生得來的果報,這是當然的。雖然得富貴,我更應當幫助貧窮之人,使我的福報能綿綿不斷的去享受。

每一個人明理,每一個人知道事實真相,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,這是佛陀教育。